|
|
从变色玻璃到“有机”牙膏,华理13项成果亮相工博会 |
|
9月23日,以“工业新质,智造无界”为主题的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开幕,华东理工大学共13项成果亮相工博会高校展区,涵盖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智慧光盾”守护绿色生活
看风景不晒脸,夏天省电费、冬天不挡暖,无需电源、安装方便,耐久时间可达30年以上……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朱为宏团队研发的“新一代绿色节能光响应变色玻璃”惊艳亮相。
?
“这个变色玻璃是光敏产品,会听从‘光’的指挥进行变色。在紫外光或短波可见光照射下,玻璃的透光率降低、产生颜色变化,光照停止后就自动恢复透明。”朱为宏介绍,团队秉承“自然控光、自然舒适”的理念,开发了这款“智慧光盾”,有效解决了传统玻璃建筑中常见的能耗高、眩光强、热舒适性差等问题,能够在节能的同时避免光污染。
实测数据显示,“新一代绿色节能光响应变色玻璃”的可见光调节率为4.5~70%,紫外线阻隔率超99%。该产品兼容性强、功能百搭,可广泛应用于高铁车窗、汽车天窗、建筑幕墙等多种场景,无需外接电源,安装维护与普通玻璃无异,目前已实现不同尺寸的量产,最大宽幅可达150厘米。
“这是一款集智能、节能、环保于一身的高性能创新产品。作为国内首款光致变色玻璃,它在成本上不仅优于美国同类产品,也显著低于电致变色技术,极具市场竞争力。”朱为宏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西藏定日县6.8级地震发生后,项目团队第一时间将该变色玻璃技术送往海拔4200米的森嘎村。在家园重建中,这些“智慧光盾”经受住了强紫外线、冻土、风沙以及昼夜温差大的“高原环境极限测试”。
智能系统助力渔用疫苗精准接种
我国水产养殖动物年产量超3800万吨,然而,每年因病害导致的经济损失超500亿元。渔用疫苗的规模化高效接种是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路径。
针对渔用疫苗浸泡接种中长期存在的“接种剂量控制粗放、接种质量不稳定和接种效率低”三大核心痛点问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王启要、副教授马悦团队,开展了“物联网多源感知驱动的智能渔用疫苗连续浸泡接种系统”项目。
研究团队首次融合物联网多源感知技术与阿基米德螺杆输送原理,成功创制出智能连续浸泡接种系统,依托“感知-决策-执行”三层智能架构,实现接种参数动态优化与自适应调控。
测试结果表明,基于此系统,疫苗利用率可提升至95%以上,接种效率高达40000尾/小时,是当前国际上自动注射接种最高效率的4倍、浸泡接种水平的2倍,助力高效、低应激、智能化的渔用疫苗精准接种。团队估算,按该系统年产200台套、单价60万元计,年产值可达1.2亿元。
“有机”牙膏守护口腔健康
众所周知,坚持刷牙可以有效预防龋齿、保持口腔健康、预防牙龈出血,进而为胃肠等消化道部位健康提供保障。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清洁用品,牙膏在口腔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同于市面上常用的牙膏,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段梅莉团队开展的“一种深度清洗功能牙膏”项目,以有机清洗剂为核心体系。相比于无机清洗剂,这种由新型高分子有机材料组成的清洗剂清洁效果更好,且自然温和、生物相容性更好。
段梅莉介绍,经过11年的牙膏制作工艺研发,该功能牙膏已初步具备较好的口腔清洁效果,能刷除烟渍、防治口腔溃疡,制作工艺也完全达到实现产业化生产的条件。
目前,项目申请了中国专利,专利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符合国家绿色环保的项目发展原则,预计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推动超净聚合物材料国产化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对高端超净聚合物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当前支撑我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所必须的超净聚合物材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针对此问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奚桢浩团队聚焦“大型高效聚合物净化技术及成套装备”项目,开展了系列研究。经过多年攻关,团队建立了系列高端聚合物体系基础物性数据库,开发了新型高效的可控分相换热、高效静态脱挥/脱灰等系列新工艺、新技术。同时,团队创制了流场结构化的高效静态混合器、换热器、脱挥器等系列特种装备,并突破了高粘物系特种装备开发与工程放大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
奚桢浩介绍,目前该项目已成功转化,助力多种高端洁净聚合物国产化突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