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滔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5/9/23 20:38:30
选择字号:
基金申请8年不中,一位物理学副教授决定去养鸡

 

文|《中国科学报》记者孙滔

“又没中!”

2023年8月24日,新疆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玉素甫·艾比布拉,在电脑前再次确认了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的结果。他的名字,一如过去七年那样,再次缺席。一种巨大的失望涌上心头,但这一次,失望中却夹杂着一丝莫名的解脱。

八年了。每年,他都把巨大热情投入到这个冷门的研究领域,希望能得到认可。在统计物理这个小众的赛道上,他像个孤军奋战的骑士,前方是无尽的荆棘,身后是寥寥无几的同行。而这第八次失败,似乎成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一个他再也无法回避的转折点。

失望之余,他心里升起了一个念头:或许,是时候改变了。继续在冷清的学科里孤军奋战,还是走出实验室,寻找另一种可能?他很快想到了那段驻村的岁月——养鸡的经历。

说干就干!这位浓眉大眼、看起来甚是壮硕的维吾尔族博士找到驻村时认识的养鸡的朋友。就这样,他开启了养鸡生涯。

玉素甫的养鸡场

  ?

养鸡的第一性原理

玉素甫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用“物理学副教授养鸡”这个招牌,给自己找一个创业方向。

他曾作为驻村干部在喀什地区叶城县工作两年,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养鸡。他发现,农民按照养牛羊的方式来养鸡,于是他买来《高效养土鸡新技术》这样的书籍,帮助他们科学养殖。那也是他第一次养鸡,在他的家乡吐鲁番,他只养过羊。

创业之初,他那些养鸡的朋友并不认为一个物理学副教授就能把鸡养好。但玉素甫有自己的理念。他要套用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性原理来养鸡。这个原理,在他看来就是——健康。他要保证鸡的肉体和精神双重健康。

为此,他和合伙人特意在乌鲁木齐石人沟水库旁租下一片山坡。这里阳光充足、风景优美,正是为了让鸡能拥有“快乐”的精神状态。他坚持不笼养,让几千只鸡在山坡上自由奔跑、刨土、打架、晒太阳。每天放出鸡群时,那股扑棱扑棱的野劲,总让玉素甫忍不住感慨:“有必要这么着急嘛!”

他坚信,如果鸡能无拘无束地享受生活,它们的肉质和口感也必然会因此而改变。这是一种朴素的养殖经验。但在他看来,却是物理学中“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直观体现。

他养的鸡是当地土鸡和芦花鸡杂交出来的品种,如今这个鸡群已经多达5000只。养鸡场距离新疆大学不过15分钟车程,这也方便他上完课随时过去。

不过,从2024年10月开始,玉素甫养鸡这件事开始变得不单纯了。

鸡群的涌现

玉素甫当然没忘记,自己还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博士。

2024年10月底,在浙江大学举办的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论坛上,他见到了自己的博导周海军。得知玉素甫在养鸡后,周海军告诉他,国外已经有人在研究羊群,甚至发表了不错的论文。这立刻打开了玉素甫的脑洞。

例如,一位法国科学家在《自然-物理学》上发表论文指出,在集体运动阶段,羊群会随机选择一只“临时领头羊”来引导队伍。这样的研究思想跟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乔治·帕里西有异曲同工之妙,后者正是在看似无序的鸟群飞行中找到了规律。

也正是在这个论坛上,玉素甫见到了乔治·帕里西。玉素甫决定继承后者的思想,将之用于鸡群研究。

2024年10月底,玉素甫·艾比布拉(右一)、乔治·帕里西(右二)、周海军(右三)在浙江大学举办的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论坛上。

  ?

此后,玉素甫沉浸在对鸡群的观察中。他对鸡群的刨土行为着迷了,尤其是那种“嘟嘟嘟嘟”的节奏感,简直像在跳舞。他还发现,当鸡群数量足够庞大时,它们的安全感大增,甚至不惧老鹰扑击。这正是帕里西在鸟群研究中发现的涌现现象——当个体数量足够大时,群体会展现出单个个体不具备的特性。

不过玉素甫补充说,这些现象需要在鸡群回归自然的状态下去观察,笼养的鸡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观察结果。

他研究的这门科学正是复杂性科学。从电子群体相互作用到生物群体的相互作用,当一个群体足够大,就能涌现出令人惊奇的现象,研究者希望能从中提取到一些思想和规律。

如今,在导师的介绍下,他正与苏州大学的教授合作进行研究。玉素甫很是振奋。他发现养鸡不仅能带来社会收益,还能为复杂性科学研究开辟新的视角。

一位副教授的艰难

能够成为一位理论物理学副教授,玉素甫付出了很多。

今年47岁的玉素甫是吐鲁番鄯善县人。他在小学三年级才开始学习汉语,到了读大学的时候,需要先在新疆大学学两年预科,主要是学汉语和英语,他之前没学过英语。即使到今天,他的普通话仍然不够自如,偶尔会停下来思考某个词语的表达。至于数学、物理、化学这些课,一直是以维语来学习的。玉素甫觉得,他的实验动手能力一直欠缺。

不过他已经是周围人群中的佼佼者。他有一个当教师的父亲,母亲也是高中毕业,家里一直支持他读书。

他一直想学物理学,那样可以抵达自然世界的本质,同时觉得自己做事直接,适合学理科。他一直希望走出新疆去读大学,可惜西安理工大学当年在新疆并未招收物理专业,他被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录取。

2002年毕业后,他面临两个工作机会:去农机站,或者去做中学教师。这时候玉素甫已经决定要考研究生,于是选择了去鄯善县一中做物理教师,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机会继续学习。2009年从新疆大学硕士毕业后,他仍然想着深造,于是在2011年来到了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攻读理论统计物理博士。

在理论物理研究所,玉素甫经历了一个脱胎换骨般的锤炼过程。他认识到了复杂系统,也建立了真正的物理学信仰。刚入学不久,在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时,他找到导师,宣称他发现牛顿定律错了。直到重新推导后,他才发现是自己错了。

玉素甫的博士生课题是关于自旋玻璃。那并不是一种玻璃,而是磁性合金材料的一种亚稳定状态。这种超复杂和混乱的系统为研究复杂系统提供了物理模型。读博4年间,他一直忙于给复杂系统建模。

可惜的是,这个研究方向在国内只有两三个团队在做。这就意味着,他很难得到更多同行的支持,就连这个领域的一区期刊都很稀缺。尤其是在新疆,从事统计物理研究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在2019年晋升副教授之后,玉素甫面临没有学生、项目不足的困境。而要晋升到正高级,他需要有国家项目、一区论文,但他都没有。

玉素甫一家四口

  ?

柳暗花明

柳暗花明是在驻村时出现的。

对一些同事而言,下乡驻村可能会耽误科研,但玉素甫反倒想明白了:既然在“卷”项目、“卷”论文的道路上很难胜出,何不借此机会换个思路?他意识到,理论研究固然重要,但在实践中寻找收益或许是一条更踏实的路径。

他反复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最终认为养鸡、研究鸡,是一条更踏实的路径。

之所以选择养鸡,一是他在驻村时对养鸡有了很多了解,他对养鸡也越来越有感觉;二是养牛羊的投入成本太大;三是,他想让新疆大盘鸡变得更健康,尽量避免抗生素滥用和农药残留的危害。

最近他还想到,如果这个鸡群的研究顺利,说不定对无人机群的协同产生新的认识。

看到玉素甫在养鸡,他的导师周海军在朋友圈不无激动地写道:“玉素甫·艾比布拉曾是我的博士研究生,在新疆大学工作,发展出利用统计物理思想养鸡的理念,并付诸实践,建立了散养基地,边养鸡边研究鸡群社会行为。祝愿玉素甫创业成功,创业与研究相辅相成!想尝尝的话,怎么下单呢?”

玉素甫没有再递交基金申请。他说,2023年就是最后一次。此后,他把更多时间留给了鸡群和学生,也留给了自己。

“more is different”(多即不同)。这句来自诺奖得主菲利普·安德森的名言,是复杂性系统的第一性原理,也是玉素甫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过去,他只在公式和模型中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当粒子数量足够多时,系统会涌现出新的、不可预测的特性。但现在,他终于在眼前的这群鸡身上,真正看到了这句话的具象化。当鸡群规模庞大时,它们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展现出单只鸡无法拥有的智慧与力量。

这句话如今更是一种人生信念。当放弃一条看似正确的科研道路后,他或许能用另一种方式找到自己的人生新方向。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在人类骨骼内部发现微塑料 首个由AI设计的病毒问世
首次揭示深海热液动物“以毒攻毒”的机制 大连化物所研发出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