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英剑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9/23 15:29:50
选择字号:
查理·柯克之死与美国大学的“文化战”

 

9月10日,正在美国犹他山谷大学演讲的保守派活动人士查理·柯克被一颗子弹击中身亡。一个本应以言说为武器的空间,被这一声枪响打碎。这不是孤立的恶行,它折射出了美国大学作为公共理性的工作坊,已经滑入了“情绪优先、身份先于论证”的泥沼。对美国大学有观察的人不难发现,多年来,美国大学中赞成以暴力阻止演讲的比例在上升,课堂自我审查已成常态。这次枪击事件带来的惊惧,不过是全美高校现状的缩影。当辩论被驱逐、程序被漠视,大学便由“缓冲器”沦为“放大器”。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美国大学中的言论生态是如何断裂的,左右两派的冲突叙事是如何演进的。更重要的是追问如何以“暴力零容忍、表达有边界、程序可预期”三条底线,把“文化战”引回到“思想战”中。

一所“开放入学”的州立大学被推向聚光灯

犹他山谷大学位于美国犹他州奥勒姆市,是犹他州在读人数最多的公立大学,长期以“开放入学、职业导向、社区联结”为定位,学生中有相当比例为家族第一代大学生,校内社团与公共活动极为活跃。正因这类“开放”气质,犹他山谷大学近年来频繁承办外部演讲与校园辩论活动。

9月10日中午,美国保守派非营利组织“美国转折点”联合创始人查理·柯克应犹他山谷大学学生社团之邀,在校内露天剧场发表演讲。按照原定计划,他将一如既往地摆出“反驳我”的桌台,与反对者近距离辩论,继续其在各地校园倡议“用言论对话、以观点交锋”的惯常做法。活动由犹他山谷大学的“美国转折点”学生分会发起、组织及宣传。

然而,意外突至。一名枪手从远处屋顶开枪,柯克颈部中弹倒地,送医后不治,终年31岁。案发现场随即被封锁,校方启动应急预案,全校活动停摆,全部停课;警方与美国联邦机构介入调查,嫌疑人很快被锁定并遭到重罪指控。对于“为何在光天化日、公共空间、对话型活动中仍会发生致命暴力事件”,网络舆论与校内外社群都表示震惊。

事发后,犹他山谷大学举行烛光悼念,校长与学生领袖呼吁“以团结与关怀回到校园”,并强化心理辅导与安全沟通机制。校方在随后一周中发布“欢迎你们在关怀中返校”的信息,披露复课时间表、临时安保措施及面向师生的资源清单,试图在不让“恐惧支配校园”的同时,正视大规模活动的安全边界。

对犹他山谷大学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公共安全事件,更是一次制度压力测验:在“欢迎争鸣、保障表达”的办学承诺与“防范极端个体暴力”的现实之间,如何重建稳定的程序?如何在不以“安全”为名取消异见者平台的同时,真正把“可预防的风险”降到最低?

而美国社会所发出的追问更为尖锐:如果一个以“当面辩论”为形式的活动都需要以生命做注脚,那么大学的辩论传统还能不能继续?

校园极化、容忍度下滑与“暴力正当化”的蔓延

美国大学中,保守与进步的光谱在校园的撕裂绝非始于今日。过去十余年间,美国高校的公共空间日益“政治化”:课程与社团被贴上“左/右”标签,演讲邀请沦为站队信号,管理层在“安全”与“自由”之间反复摇摆;“讲台-广场-社媒”的回声反复叠加,使校园从学术共同体滑向身份政治的前哨。

今年9月9日,美国个人权利与表达基金会发布的《2026高校言论自由排行榜》显示,被评估的257所院校中,有166所整体得分不及格,显示出校园言论生态“整体偏冷”。更令人瞠目的是,在受访的近7万名学生中,居然有1/3的学生认为,“至少在极少数情况下,用暴力阻止演讲者发言可以接受”,该比例攀升到了历史高位。

“容忍度”的坍塌不仅体现在“暴力观”,也体现在“程序性干扰”的普遍性上。上述调查显示,赞成“起哄压制”与“封堵入场”的比例也刷新了纪录。美国《高等教育内参》对该榜单的解读也指出,赞成“有时或总是可以使用暴力”的比例已升至15%,较2021年翻了一番,构成对校园治安与学术秩序的双重威胁。换言之,部分学生把“我讨厌这位演讲者”与“我有权剥夺其发言资格”混为一谈。

“自我审查”同样在扩散。根据历年数据呈现,在课堂讨论、与同学或教师交流中,选择“经常自我噤声”的学生比重持续处于高位,2024—2025两年的多组测量都给出接近“1/4到近三成”的区间。这意味着,课堂在相当程度上正从“可试错的思想工作坊”退化为“谨言慎行的舆论场”。长期后果是,学生更少学习“与不同立场者理性交锋”的能力,因回避冲突而放弃论证训练,最终将公共对话外包给情绪与算法。

需要指出的是,极化并非单向,左右光谱双方在“容忍彼此的演讲者”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排斥。数据并不支持“某一方单方面压制一切”的简单神话,而更像是“互相扣动扳机”的现实真相——学生倾向于用“道德身份”先于“事实与逻辑”来判断对话是否值得发生;管理层在“秩序/名誉风险”与“自由/学术使命”之间摇摆;公众舆论则常把个案当作意识形态动员工具——进一步放大对立,侵蚀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信任。

犹他山谷大学枪击案之所以引发强烈回响,正在于它把这些趋势作了可怕的定格:当“用话筒说服对手”的传统被“用子弹让对手闭嘴”取代,美国校园已不再是能矫正社会极化的缓冲器,而变成了极化的放大器。

“美国转折点”会推动美国大学“向右转”吗

“美国转折点”创立于2012年,由当时尚未读大学的查理·柯克和比尔·蒙哥马利在位于芝加哥郊区的一间车库里创立。十余年间,它在全美高中与高校铺设分会、举办保守派青年峰会与巡回辩论,逐步成为校园保守主义的主力载体之一。其策略强烈依赖“社团网络+内容媒体+线下动员”三位一体。

柯克遇害后,“美国转折点”出现“逆风扩张”。据该组织发言人与多家媒体披露,短短一周多时间,参加该组织的意向人数与咨询量“突破5万”;与此同时,董事会确认由柯克遗孀埃丽卡·柯克出任首席执行官,承诺“使命不停”。

那么,“美国转折点”能否推动美国大学“向右转”?短期看,它更可能放大“右翼组织密度”与“右翼叙事能见度”,使保守派学生敢于走到台前、设桌辩论、申办场地;同时,其主张所引发学界的自由与审查之争,将会迫使校园管理与学术共同体反思“批评与抹黑”的边界。中长期看,决定美国大学走向的,仍然是规则而非立场:如果高校回到“程序中立+表达最大化”的轨道,那么“向右转”与“向左转”都将退居次席;倘若高校继续以行政尺度差别对待不同立场的活动,那么任何一方的“扩张”都只会在“零和叙事”里互相正当化,进一步降低公众对高等教育的信任。

“堪比国葬”的追悼

美国东部时间9月21日,美国亚利桑那州格伦代尔市举行了大规模的柯克追悼会。美国总统特朗普和知名企业家埃隆·马斯克都现身追悼会现场,媒体形容其规模与安保“堪比国葬”。它的象征意义显而易见:以国家级规格悼念一位以辩论为业的青年政治家,既是对“枪口对言论”的公开谴责,也是对“在校园恢复对话”的再度动员。

然而,象征并不等于机制。大学的“向哪儿转”,不可能靠一次仪式决定。左翼理念在美国校园的深刻影响,既与学术社群的历史谱系有关,也与学院治理的制度偏好有关;要“尽快消除其对青年的影响”,并不现实。在我看来,真正需要“纠偏”的是,当“暴力可以偶尔被接受”成为1/3学生常见的观点时,大学的第一要务不是“左右归队”,而是“程序归位”。

从这个意义上说,柯克之死既是悲剧,也是拐点:如果高校、学生与社会能以此为契机,重申“暴力零容忍、表达有边界、程序可预期”三条底线,并以可量化的执行与透明度来兑现承诺,那么美国校园仍有机会把“文化战”熄火为“思想战”,把“动员式正义”转换为“论证式共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在人类骨骼内部发现微塑料 首个由AI设计的病毒问世
首次揭示深海热液动物“以毒攻毒”的机制 大连化物所研发出首例氢负离子原型电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