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5/9/11 14:49:12
选择字号:
Cell Press Live:太阳能材料赋能绿色发展

 

直播时间:2025年9月12日(周五)18:30——20:40

直播平台:

科学网APP

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5207513183682620(科学网微博直播间链接)

科学网微博

科学网视频号

【直播简介】

太阳能为我们对清洁、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同时还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太阳能材料的进步能够推动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且更耐用的太阳能器件的研发,进而提升我们收集和转化太阳能的能力。近期,太阳能研究领域在多个方面不断取得进展,比如光伏发电,光催化能源转化,太阳能热转换与管理、太阳能蒸发技术用于清洁水收集等。这些进展凸显出科学界持续开展对太阳能材料的研究与合作至关重要。

因此,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旗下期刊Joule、Matter、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iScience将于2025年9月12日(周五)晚18:30联合举办【Cell Press Live:太阳能材料赋能绿色发展】线上讲座,分享最新成果与前沿见解,共同推动领域的发展。

本次讲座将汇聚浙江大学柏浩、上海交通大学徐震原、阿德莱德大学冉景润、浙江大学薛晶晶四位专家学者,围绕太阳能材料赋能绿色发展的前沿进展展开深入讨论。基于Cell Press的跨学科理念,我们期待激发创新研究思路,推动前沿技术突破,共同助力绿色可持续能源的未来发展。

扫描二维码,免费注册参会:

【嘉宾简介】

▌个人简介:

柏浩,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多孔材料仿生设计与制备研究,代表性工作包括仿北极熊毛高效隔热/红外隐身纤维材料、仿墨鱼骨轻质耐压材料、冰模板技术等。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Materials等学术期刊上,引用17000余次,多次被Science、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Review Materials、Chemistry & Engineering News等学术刊物选为研究亮点。曾获求是科技基金会“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青年科技奖、Nano Research杂志青年创新者奖、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杂志有影响力研究者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优青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兼任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化学会仿生材料化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学会纤维材料改性与复合技术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纳米复合材料分会委员等。

▌报告主题:

仿生热控纤维与织物材料

▌报告摘要:

利用热控纤维与织物调节热量传递过程与效率是维持人体体温和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方式,也是纺织品领域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纤维设计理念的革新和纳米功能材料的不断应用,热控纤维与织物逐渐成为了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也得到了产业界的广泛关注,正逐渐成为国际竞争的激烈领域和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新材料。以北极熊毛、骆驼毛、羊毛等为代表的天然动物毛发,为人们设计和制备新型高性能、多功能热控纤维提供了重要启示。本次报告将围绕北极熊毛等天然动物毛发的微结构与其保暖机制,纤维仿生微结构调控与制备工艺等介绍本团队的相关科研成果。

▌个人简介:

徐震原,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国家级青年人才,担任中国制冷学会理事、中国海洋学会海水淡化分会理事、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青委会委员等。从事低碳热能高效利用研究,在太阳能和余热利用的海水淡化与热泵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成果,在兰州西固电厂和新加坡盛科工业等得到了应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在Joule、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发表SCI论文60余篇。研究成果入选MIT年度研究新闻、Joule期刊年度12篇优秀论文、Cell Press中国年度论文,获阿联酋Global Water Award青年奖、国际制冷学会James Joule青年奖、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报告主题:

太阳能蒸馏式海水淡化的热质传递调控与性能提升

▌报告摘要:

太阳能蒸馏式海水淡化是分布式低碳淡水供给的关键技术,然而太阳能的能量密度低和水的蒸发焓高之间存在矛盾,且被动式蒸馏过程调控手段有限,导致了热质传递受限,存在系统热损高、耐盐性差的瓶颈。本报告将介绍我们通过热质传递调控实现太阳能蒸馏能效和耐盐性提升的探索,包括以下内容:揭示了低热流密度下蒸发-冷凝间距对蒸气扩散和气层无效导热的协同影响机制,通过优化将蒸馏能效提升了100%;揭示了受限盐水薄层的温度、浓度梯度实现自然对流协同强化的机理,通过温盐对流强化显著提升了蒸馏过程的耐盐度,将制水成本降低了一个数量级;提出了耦合晶体爬行与风化的分层多孔自组装策略,通过构建分层多孔盐晶体蒸发器兼顾了被动溶液输运、快速蒸汽扩散和稳定热量输运,实现了稳定高效盐结晶的突破。

▌个人简介:

冉景润博士是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高级讲师,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未来研究员(ARC Future Fellow)。他目前带领研究团队致力于先进光催化剂的原子级设计与制备,旨在利用可再生太阳能驱动各类关键反应(例如:产氢反应、二氧化碳转化、塑料重整、生物质转化及轻质烷烃活化)。团队同时采用先进的原位/非原位表征技术与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计算方法,揭示光催化剂在原子层面的“结构-性能”关系,并深入解析精细的光催化反应机理。团队致力于开发新型高性能光催化剂,以及基于工业应用的反应器系统,以实现可再生太阳能驱动的光催化及光热技术的实际应用。他已在Nat. Commun., 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Energy Environ. Sci., Adv. Energy Mater, Chem. Soc. Rev., Sci. Adv., ACS Centr. Sci. 和ACS Energy Lett.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 72 篇经同行评审的论文。根据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数据,这些论文累计被引次数超过 21299 次,h 指数为 45;其中 16 篇论文入选 ESI 前 1% 高被引论文。2020至2024年获全球高被引学者。

▌报告主题:

原子级调控光催化剂实现高效能源转化

▌报告摘要:

全球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促使人们积极探索清洁、可再生能源以替代化石燃料。因此,将可再生太阳能转化为清洁燃料及高价值化学品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技术的核心挑战在于开发兼具高活性、高选择性、高稳定性且廉价、环境友好的光催化剂。在原子层面合理设计与合成光催化剂,以实现高效、稳定的“太阳能-化学品”转化(包括产氢反应、塑料重整、生物质转化、二氧化碳转化等),为解决这一挑战提供了可能性。此外,研究团队同时采用先进表征技术与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理论计算,深入研究光催化剂在原子层面的“结构/组分-性能”关系及反应机理。最终,我们也总结出了一些规律,为未来开发用于高效“太阳能-化学品”能源转化的高性能光催化剂提供帮助。

▌个人简介:

薛晶晶,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长聘副教授(正高)、博士生导师。《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亚太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福布斯中国 30 under 30等。2016年于南京大学取得学士学位,2020年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博士学位,2021年全职加入浙江大学,2024年晋升为长聘副教授。目前主要从事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光伏材料与器件研究。先后共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Nat. Photonics、Nat. Chemistry、Nat. Energy、Nat. Comm.、Nat. Rev. Mater.、Adv. Mater、Joule、J. Am. Chem. Soc.等高水平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多篇论文入选ESI热点和高被引论文。担任Science, Nature, Nat. Photonics, Joule, Nat. Comm., Adv. Mater., JACS等期刊审稿人。

▌报告主题:

钙钛矿半导体光伏的有机结构调控

▌报告摘要:

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因其优异的光电性能、较低的制备成本、简单的溶液法薄膜制备工艺等优势,已成为极具潜力的新一代光伏技术。不同于传统半导体光伏材料的主要结构由纯无机组分构成,目前高效率的钙钛矿光伏中有机组分大量参与了其晶体结构和器件结构的构建中,这种独特的有机-无机杂化半导体体系带来了大量的半导体领域新的待解决科学问题,包括其复杂的晶体缺陷导致的非辐射复合,弱离子键导致的结晶调控困难、结构退化、组分波动性大等等,其背后的很多基础科学理论和技术框架较难直接沿用传统半导体领域的理论和策略。本次报告主要聚焦于钙钛矿半导体光伏材料与器件中特有的有机结构,围绕该种非传统半导体的组分特性探索其结构调控和半导体性质间的理论关联机制,介绍在调控有机组分以实现高效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钙钛矿晶格中的有机组分特殊结构的形成、薄膜结晶中的有机组分添加剂的分子调控、传输层材料中的有机小分子结构的设计与开发等。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基因编辑技术带来1型糖尿病治愈新希望 科学网2025年8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科学家构建超声响应型脂质纳米颗粒平台 类脑脉冲大模型“瞬悉1.0”问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