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由t(15;17)(q24;q21)染色体易位产生PML(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和RARA(维甲酸受体α)的融合基因导致的白血病。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等治疗方法的出现,将其转变为可治愈的恶性肿瘤。口服砷剂-复方黄黛片(RIF)早已用于成人APL患者,而在儿童的应用剂量及疗程尚存相当大的差异。此外,如何更好地预测和治疗分化综合征也至关重要。
为回答上述临床问题,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主任医师竺晓凡牵头国内多家中心开展口服复方黄黛片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及化疗治疗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研究显示,CCCG-APL-2017方案治疗儿童APL有效且安全,并提出发生诱导分化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揭示了儿童APL患者的临床表型和突变基因的关系,为疾病的治疗和预测提供了突破性的创新策略。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据了解,CCCG-APL-2017方案是一项多中心、单臂临床研究,纳入来自全国10家医院的200名儿童APL患者,旨在分析ATRA和RIF治疗小儿APL的疗效、长期生存率和不良反应,尤其是诱导分化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及二代测序结果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结果显示,入组的200名APL患者中,高危患者(HR)82名、低危患者(LR)118名。方案中RIF给药剂量为60?mg/kg/d,每疗程时长为3-4周,患儿取得满意疗效,6年总生存(OS)率为99.5%,HR组的OS率为97.6%,LR组的OS率为100%,两组之间没有观察到统计学差异。6年无事件生存(EFS)率为98%,HR组的EFS率为97.6%,LR组的EFS率为98.3%。是否发生诱导分化综合征患儿的OS及EFS无统计学差异。
研究还发现,诱导分化综合征(DS)总体发生率为38.7%(77/199)。在儿童APL中首次应用列线图工具进行DS评估,WBC计数控制在低于30×109/L水平将减少DS的发生。该结果可帮助临床医生更精准评估患者的个体风险,从而提高医生的临床决策和患者管理水平。
另外,研究队列的199名患者中,有138人可以获得基因突变数据。在104名患者中检测到了基因突变,34名患者突变阴性。通过功能聚类分析发现,这些基因突变主要与血细胞分化相关,提示血细胞分化的基因调控网络可能在儿童APL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竺晓凡表示,该研究结果为儿童APL中RIF的剂量选择和应用时长提供了标准化依据,也为诱导治疗中分化综合征这一常见和致命性的并发症提供了解决方案。CCCG-APL-2017方案是国内至今报道的例数最多、随访时间较长、疗效佳的方案,且降低了化疗药物的应用剂量,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据悉,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主任医师张丽、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主任医师鞠秀丽、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主治医师王卓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副主任医师常丽贤、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主任医师高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主治医师雷小英、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主任医师何映谊为共同第一作者。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392-025-02353-1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