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式大草坪从校门口延伸到行政楼前的中心广场,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等建筑与绿树植被错落相连,簇成海湾的形状……这一组广东东莞松山湖畔温婉且现代的建筑群,就是历时4年多建成的大湾区大学。
日前,大湾区大学完成2025年首届本科招生录取工作,共在广东省录取物理类考生80人。再过几天,学校首届本科生将迎来开学典礼。届时,学生的每一次提问、每一场实验,都将成为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源代码”。
图为大湾区大学俯视图。受访单位供图
?
建设科教高地
2020年,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提出新机制高起点筹建大湾区大学。2021年4月,大湾区大学(筹)揭牌成立,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担任筹建负责人,这标志着大湾区大学的筹建工作正式展开。2025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大湾区大学建校。
在教育部官网上,记者注意到,教育部希望广东省引导大湾区大学按照“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国际化”办学定位,聚焦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集聚一流师资,打造一流学科,培育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积极探索新型研究型大学办学模式,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我们希望在10—15年时间里,将大湾区大学办成一所影响中国,享誉世界的大学。这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在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培养出大量能够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的人才。”大湾区大学副校长李晓明表示,作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大湾区大学的“新”主要体现为办学目标的新。
基于对全球科技发展趋势的洞察和对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把握,大湾区大学目前设立了物质科学学院、理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和先进工程学院,形成了以具有强交叉学科特征的物质科学为核心,以数理学科为支撑,以计算机、通信和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为牵引的学科布局特色。
“十多年前,校区周边还是一片农田,如今已高楼林立。在筹建的几年中,我国向着科技强国加速迈进,大湾区大学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李晓明说。
大湾区大学还规划了另一校区——滨海湾校区。该校区院系楼群及教学楼已于今年初动工建设,计划于2026年6月竣工。滨海湾校区建成后将与松山湖校区互为补充,形成一个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高地,为实现科技强国目标注入人才活力。
创新办学模式
大湾区大学将构建“大学+”模式视为办学的目的和手段。具体而言,这种模式包括“大学+大学”“大学+科研装置和机构”“大学+科技企业”三个方面。李晓明告诉记者:“我们和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之间并非简单的合作,而是要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关系。”
借助“大学+”模式,大湾区大学已经和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与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广州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与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共建科研机构。此外,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国家卓越工程师等人才项目的培养工作,至今已有两年多。虽然首届学生尚未入校,但大湾区大学已经聚集了近300名来自其他学校的联培学生和访问学生。
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大湾区大学强大的师资阵营与科研环境。目前,大湾区大学已经从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的117所大学及科研机构聘用了272位教授。他们在学科平台建设、拔尖人才培养等方面经验丰富。“较高的师生比和卓越的师资队伍是大湾区大学的特色。未来教师队伍将扩展到1000人,本科生与硕博士研究生比例为1∶1,分别保持在5000人左右。”李晓明说。
在教学模式方面,大湾区大学采取小班制教学,由包括院士在内的讲席教授担任基础课教师,并配备青年教师进行辅导。学校还为学生配备了“双导师”——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我们希望学生在年少之时,就能在资深学者和产业精英的熏陶下,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获得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时间管理能力。”大湾区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程之申说。
那么,什么样的学生是大湾区大学希望招收的?
“对于科技创新,你有什么想法?”这是李晓明在本科招生咨询时,常常向报考学生提出的问题。他表示,分数只是衡量学生的一个方面,大湾区大学希望招收数理基础扎实、对未知充满兴趣、懂得自我管理、向往成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涯中,学校努力将其培养为“基础扎实、视野开阔、知行合一、融会贯通”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
深化产教融合
“东莞堵车,全球缺货”这句话曾流传甚广。过去,东莞是传统制造业重镇,近年来,东莞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方面下功夫,引入了华为、OPPO等企业。建立大湾区大学是东莞市在转型发展道路上的又一重要战略布局。这既是为当地产业转型培养人才,也是吸引高端人才流入东莞的重要举措。
田艳艳是大湾区大学第一批入职的教师。2023年,她带着PECVD射频电源项目,参加“松湖杯”创新创业大赛,获得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组最高分、女性专场第一名。在松山湖管委会科技创新局支持下,其相关科研成果陆续在企业转化落地,完成了数百万量级企业横向合同。
大湾区大学物质科学学院副教授常建针对企业实际需求,开展柔性锂电池和固态结构电池研究。柔性锂电池可为可穿戴电子设备提供可靠电源,高度契合东莞人工智能发展方向。而固态结构电池有望应用于无人机和飞行汽车领域,为发展低空经济提供创新的供电方案。
从大湾区大学驱车不到半小时,就能到达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大科学装置以及华为等高新技术企业。便捷的地理优势,为师生打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大湾区大学校长田刚寄语新生把“湾区”读成动词,今天在能力实验室合成量子点,明天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测光谱,后天在科教产的联合课题里推翻昨天的假设,将成为师生的日常。
李晓明表示,推进科教产教融合过程中,大学不再是象牙塔,不能让科研成果、人才培养都在围墙之内。大学应打开边界,融合发展。“学校一直都鼓励老师到创新型企业设立联合实验室,通过合作更好地培养人才。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服务当地,更要立足东莞、面向全国、影响世界。”他说。
“大湾区大学不仅强调精理强工,更注重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科技领军人才。”该校人文社科中心主任杨荣祥说。未来,滨海湾校区还将建设庭院式研讨间——在这里,学生不仅可以交流AI技术,也可以探讨诗词古韵,互相碰撞思想的火花。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