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在科研成果转化、专利制度与“开放科学”实践等方面仍面临多重挑战。面对“专利多、转化难”的现实难题,亟需在制度层面打通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的最后一公里,在保障国家安全的同时,推动更加包容、协同的科研环境建设,让专利成果更好、更快、更容易地服务人类社会。
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所长谭蔚泓就“开放科学”与创新生态及专利转化等话题接受了《中国科学报》专访。
他建议,针对专利转化率并不够高的现状,国家可探索建立专门的专利转化基金,并与最初产生该专利的科研经费“挂钩”,形成前后衔接、相互联动的机制。这将成为推动“开放科学”和“开放技术”深入发展的关键一环。
《中国科学报》:近年来,开放科学运动已成为全球共识,你如何理解开放科学和开放技术的核心理念?
谭蔚泓:“开放科学(Open Science)”和“开放技术(Open Technology)”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前者强调科学知识的全球共享,建立在人类共同认知基础上;后者则涉及国家安全、区域利益、个人成就以及产业战略,问题更加复杂和现实。
我们倡导“开放科学”是着眼于人类整体的福祉。公共科研成果应服务于全人类,如果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新技术的开发,不能实现全球范围的共享,实际上是资源的浪费。
我认为,我们应当形成这样一个共识:各国在面对重大的人类健康问题或技术难题时,应以开放姿态开展科技通力合作。这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文化力量和影响力。
《中国科学报》:在你看来,当下推动开放科学面临哪些现实挑战?
谭蔚泓: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专利和数据的开放使用。
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开发出的技术或获取的数据,一旦申请了专利,就受到法律保护,其他人未经授权便无法使用。这种保护机制本身没有问题,但若专利许可费用过高,导致其他科研团队无法复现或进一步开发相关成果,实质上是一种资源浪费。
如果能够在国家层面,尤其是发达国家,将专利的起始使用费用降到很低,让更多专利有机会进入再开发环节,将真正提升专利的转化效率。
尤其是那些由国家财政支持产生的专利,应该探索更有效的推广机制。国家可设立专项基金,一方面保护发明者的合法权益与收益,另一方面通过国家补贴机制推动这些专利以低成本,甚至免费的方式开放,让更多科研人员和企业有机会去验证、使用和迭代这些技术。大多数专利只有在二次开发、三次开发中才能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相较而言,推动“开放科学”相对容易,而“开放技术”则更为复杂,更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各级政府具体政策。比如,相关部门在支持科研项目时,或可同步设立“专利转化基金”,专门用于推动由此产生的科研成果的开放应用和广泛试验,在保护研究者的利益和创新成果的同时,真正实现知识的共享与落地。
《中国科学报》:从科研人员角度来看,专利本身也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激励机制。你怎么看待专利共享与科研人员经济利益之间的矛盾?
谭蔚泓:这确实是一个现实中的矛盾点。我认为,相关部门应当设立专门的转化激励基金。举个例子,如果有人想购买你的专利,政府可以补贴发明人一部分收益,从而降低专利使用门槛、加快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产业落地。很多专利技术非常好,但其价值和影响力只有在进一步开放后才有可能彰显,进而真正实现其潜力。
对于企业而言,可以根据不同的经济条件灵活定价: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按正常价格支付,条件一般的企业可以通过未来收益或股权回报的方式来回馈。这种机制既有利于技术推广,也能保障发明人的合理收益。
现实问题是,现在我们国家的专利数量非常多,但真正实现开发并投入实际应用的比例却很低,原因是多方面的。降低专利使用的初始成本,可以作为推动转化的第一步。这也是推动“开放科学”,实现“开放技术”的重要一步。
《中国科学报》:导致专利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谭蔚泓:造成专利转化率低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是评价体系的问题。过去几十年里,国家大力倡导“科技强国”“科技大国”,但具体落实中,专利和论文往往被当作科研人员评职称、涨工资的重要指标。很多专利是“为了申报而申报”,缺乏实际应用价值。这种“无效专利”比例,直接拉低了整个专利体系的质量和转化效率。
当然,近年来国家也在逐步调整政策,比如提出“破五唯”,这将有助于提升科研成果的质量和实用性,未来我国的专利转化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第二,是专利转化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一旦专利转化缺乏启动资金,开发过程是难以推进的。因此我建议,国家应设立专门用于专利转化的基金,最好与最初产生专利的科研经费“挂钩”,形成联动机制。
比如,一个专利市场估价是100万元,国家可以预先投入2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直接交由发明人。这样一来,发明人在与企业谈判时就有了谈判的“底气”,更有意愿将专利用于实际转化,从而更容易达成合作。这一机制既能保障创新者的合法权益,使其劳动成果得到尊重与合理回报,激励持续创新;同时也能大幅降低转化的门槛,推动更多专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总的来说,要推动专利高效转化,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参与,形成协同机制。这正是“开放技术”的核心所在。不仅科研人员和企业能够直接受益,地方政府也将因专利转化为实际产业而获得更大的回报,从而反哺早期投入,最终形成一个可持续运转的良性循环,为开放技术的实现逐步前行。
《中国科学报》:未来如何实现这种“良性循环”?
谭蔚泓:实现这一良性循环,是推动“开放科学”和“开放技术”走向深入的关键。
推动“开放科学”,第一要处理好开放科学和产业、专利之间的关系。
第二,是技术的分级对待问题——对于一些并非最顶尖的技术,比如次级、再次级(second-class、third-class)的技术,应秉持更开放的心态,不要人为设置过多壁垒,阻碍这些技术的传播与使用。
第三,是科研人员自身的心态转变。有些科学家出于对潜在竞争的担忧,不愿共享最好的技术,但这种封闭心态不利于全球科研的协同发展。推动人类知识进步,需要更具包容性和远见的理念。我国科技事业近年来有非常好的高质量发展,我们应该更开放,充分体现推动人类福祉的责任担当。
第四,是开放获取(Open Access)的问题。这不仅需要建设平台,还需要政府出台有力政策。
中国希望成为更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靠的不会仅仅是经济总量,还有文化影响力。而文化的传播力和包容性,恰恰是真正持久的国家实力。
孔子之所以成为世界性文化符号,是因为他的思想走出了书斋,传播到了全世界。如果他当年只讲给几位弟子听,就不会有今天“孔子”的文化符号。
我国已在多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更应以开放姿态影响世界。“开放科学”和“开放技术”,正可以成为文化影响力建设的重要起点。中国科学家应更自信、更包容,充分利用国家对科技的强力支持,推动全球范围内的开放科学,成为科学开放和技术开放的领导者。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