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量子隧穿过程新观测颠覆传统认知 |
为半导体和量子计算机的技术发展提供新思路 |
科学家在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现象——电子隧穿效应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韩国浦项科技大学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合作,首次观测到电子在量子隧穿过程中的“势垒内再碰撞”现象,颠覆了“电子仅在穿出势垒后与原子核相互作用”的传统认知。这项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杂志的最新研究成果,不仅刷新了科学界对量子隧穿现象的理解,还将为半导体、量子计算机及超快激光等依赖量子隧穿效应的技术发展提供新思路。

科学家首次揭示电子发生量子隧穿过程的细节。图片来源:美国每日科学网站
在量子力学领域,量子隧穿是指电子等微观粒子能够穿越经典物理学认为不可逾越的能量势垒的奇特行为。这种现象犹如“穿墙术”,在经典物理中无法实现,因为电子本不具备足够能量克服势垒,但在量子世界,电子有一定概率以波的形式穿越势垒,就像挖了一条隧道一样。
量子隧穿不仅是半导体(智能手机、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核心部件)的工作原理,还是太阳核聚变产生光与能量的关键机制。然而百年来,科学家虽能观测电子隧穿前后的状态,但对电子穿越势垒时的具体行为始终知之甚少。
研究团队此次利用强激光脉冲,诱导原子内的电子发生量子隧穿。他们意外发现,电子并非安静穿过势垒,而是会在势垒内部与原子核发生碰撞。他们将这一现象命名为“势垒内再碰撞”。传统理论认为,电子仅在脱离势垒后才能与原子核相互作用,而该研究首次证实这种相互作用可发生于势垒内部。
研究还发现,电子在隧穿过程中会获得能量并与原子核发生碰撞,产生显著强化的“弗里曼共振”效应,且该现象不受激光强度变化影响。
这项研究首次阐明了隧穿过程的电子动力学,不仅能帮助科学家更精准调控电子行为,还将为半导体、量子计算机等的技术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