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雅丽,蒲雅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21 17:13:49
选择字号:
将港澳科创力量汇入国家创新大海

 

从支撑“嫦娥”探月工程的“相机指向系统”到遨游太空解码地磁的“澳门科学一号”卫星;从实验室微观世界的粒子奥秘,到推动产业升级的宏观布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

面对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如何发挥港澳独特作用、助力科技强国建设?近日,在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平行论坛——港澳科技界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座谈会上,来自香港、澳门科技界的代表共同探讨这一时代命题。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功能光子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雷党愿这句话道出了与会者的深刻共识。在他看来,唯有主动、自觉、高效地融入国家整体创新体系这片“大海”,港澳的科研工作和原始创新才能获得永不枯竭的动力。

将港澳所长嵌入国家所需

全球科技竞争中,规模化、有组织的科研活动越来越重要,港澳与内地的科技创新协同,正从亮点纷呈的“单点突破”,加速迈向深度融合的“体系化”新阶段。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将港澳的科研优势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行“精准咬合”。

面向深空探测,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郭氏集团仿生工程教授王钻开介绍,该校深度参与了“嫦娥”探月工程和“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研发了包括专用相机指向系统及表面采样执行装置、落火状态监测相机在内的多项关键设备。

作为我国天文与行星科学领域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副教授何兆国表示,实验室始终聚焦三大前沿方向——行星环境与宜居性、行星形成与演化、空间科学探测技术,深度参与了国家深空探测任务的科学数据分析及部分关键载荷研制工作。

对于一线科研工作者而言,国家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是战略选择。雷党愿深有感触地指出,这既是一颗珍贵的“定心丸”,更是重大的历史机遇,为香港科研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雷党愿观察到,过去一段时间,香港高校的科研模式多以个人兴趣驱动。这种方式虽有助于独立探索,但发展到一定阶段易遇瓶颈。

“因此,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是引领研究突破的有效路径。”雷党愿表示,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不仅能推动基础研究的“顶天”突破,更能让成果“立地”,满足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要。

这种“从兴趣驱动到需求牵引”的转变,在澳门同样有着生动实践。澳门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理事长崔天佑指出,1997年成立的澳门科协,正是弥补澳门科技工作者组织空白的关键一环。

“这个时间点恰到好处,澳门科协的定位清晰,避免了与其他学会的重叠,更重要的是,它与中国科协建立了非常紧密的联系。”崔天佑表示。无论是支持海内外学成人才回澳,还是助力本地科技工作者“走出去”创业,都凝聚着科协的组织力量。

与此同时,港澳地区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澳门大学教授、澳门科学技术协进会常务副理事长杨志新介绍,“澳门积极推动国际科技合作,澳门科协2024年组织科技界赴葡萄牙考察,与天主教大学、科英布拉大学签署创新合作备忘录,并与当地创新创业加速器建立合作机制。最近申请加入了《一带一路低碳技术创新合作联盟》和《一带一路国际科技教育协调委员会》,将推动澳门与相关国家在双碳技术标准输出与科技教育人才联合培养。强化澳门作为国际合作交流的平台作用。”

“合作的紧密程度,数据最有说服力。”澳门特区政府经济及科技发展局科技厅厅长翁年辉分享了一组统计:澳门高校与全球各地合作发表的论文中,内地位列第一,数量是第二名美国的6倍。他强调,澳门的科技工作始终遵循“国家所需、澳门所能”的原则,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找准自身位置。

这种开放包容的合作模式,不仅促进了知识共享和技术进步,更为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舞台,助力他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绽放光彩,也为国家构建更加紧密的国际科技合作网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织密“协同网” 促进“从1到100”的转化

拥有尖端成果只是第一步,如何实现“从1到100”的产业化跃升,是港澳科技界面临的共同挑战。

“通过高影响力的研究和工商业界的协同,香港理工大学建立了多个产学研合作平台,”王钻开介绍,包括与南方电网成立绿色安全电网联合研究院以推动国家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与中国移动共同推进人工智能6G及外部3.0的创新研究等。

香港应用科学技术研究院首席科技官黄莹表示,香港制造业不完整的现实,决定了应用科技的价值需要在国家产业链中实现;而国家产业链的升级,也需要香港的技术优势作为补充。黄莹建议,应当推动香港与内地在重大专项、产业规划层面的协同,依托 ICT(信息与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优势,培育新型制造业。

横琴也正成为成果转化的“试验田”。杨志新介绍,澳门智慧城市物联网全国重点实验室持续攻关城市智能感知、能源优化、智慧交通、公共安全等核心技术,为澳门及国家城市升级发展提供“澳门方案”。在智慧能源方向,围绕双碳研发目标的城市智能研究系统不断优化,与南方电网等合作建设了碳中和智慧能源电力联合实验室,相关成果目前已应用于国家电投在横琴的供电系统,实现了节能降耗30%以上。

在横琴深耕纳米金属材料的澳门纳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雷震认为,应当在横琴建设产业应用技术研究院或转化中心,以企业主导推进产学研合作;同时以澳门为国际合作枢纽,依托澳门科协等组织,发挥不同国际形势下的协同优势。

“澳门青年的精彩人生,离不开横琴的平台,更离不开祖国的支撑。”雷震说,他的企业将继续深耕纳米材料领域,既做好产业化“答卷”,也当好澳门与内地科创协同的“桥梁”,让更多澳门科创成果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绽放价值。

然而,激发更深层次、更可持续的合作动力,需要触及核心。崔天佑提出了深刻的反思:过去推动合作有时依赖“国家有号召,为什么不合作”(Why Not)的心态,这固然重要,但更根本的是激发科技工作者内心源于需求的“为什么必须合作”(Why)的内驱力。“精准对接需求,讲好优势故事”,才是社团组织点燃内生动力的核心任务。

“即将到来的‘十五五’规划,必须聚焦原始创新提升、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产业链安全。”王钻开认为,这正是港澳地区发挥独特价值的关键机遇期。

谱写“双向奔赴”新篇章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战略定位。“港澳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双向奔赴’——既是国家战略要求,也是港澳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竹青说。

许竹青提出港澳未来的突破路径,一方面要加强特区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有效管理,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港澳参与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部署,在航空航天等已有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加快完善港澳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大型科研机构等在香港澳门落地,开展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发攻关;另一方面,要想办法补上港澳科创产业短板,汇聚全球顶尖科技创新资源,加快基础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拓展与内地科技创新合作的空间,推动港澳科创产业发展壮大。

许竹青表示,尤为关键的是构建双向人才流动机制。既要发挥好港澳“人才蓄水池”作用,吸引全球科创人才,推动科技交流合作,服务科技强国建设;又要避免成为“人才抽水机”,即不仅是将香港的高科技人才输送出去,也要积极鼓励内地科创人才走进港澳,共同为港澳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力,带动大湾区创新升级。

香港的转型历程,更是“双向奔赴”的生动注脚。中国科协常委会港澳台联络专委会委员、香港工程师学会秘书长薛永恒是上一届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局局长。

“2017年是香港科技发展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薛永恒直言,在此之前,香港的发展重心长期倾斜于金融与贸易,科研力量多局限于高校实验室,与产业脱节严重。“那时我们常说‘香港有5所世界百强大学’,但这些学术成果没能落到产业的土壤里。”

薛永恒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例,“我们成立了大湾区院士联盟,推动两地联合开展科研测试;组建粤港澳大湾区工程师联合体,与中国工程师联合体签订合作协议,让香港工程师的资质得到更广泛认可”。

这些举措看似细微,却在一点点打破香港科技“单打独斗”的困局。“就像上一年我们组团去英国参加国际会议,中国科协和中国工程师联合体的代表团与我们同行,这种‘共同走出去’的模式,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技的整体力量,也让香港找到了在其中的位置。”

雷党愿也亲身经历了这场香港融入国家科研体系的机制变迁。他回忆道,2012年他刚回港任教时,香港科研人员可申请的经费渠道相对有限。但很快,在创新科技及工业局统筹下,深港、粤港乃至与国家科技部层面的联合资助框架相继建立。

“这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通道。”他以自己的团队为例介绍,两年前,他们与天津大学合作,成功获批了香港创新科技署与国家科技部的联合基金项目,该项目属于国家层面的重点研发计划,每年获得约240万港元支持。“这个计划每年在港澳仅资助约25个项目,竞争非常激烈。我们能脱颖而出,关键在于优势互补——我们在港专注基础研究,天津大学团队在内地深耕应用并与企业紧密合作。”

回归祖国25年,澳门用实实在在的科研实力证明了“一国两制”的蓬勃活力。何兆国表示,实验室将继续传承“爱国爱澳”传统,在深空探测工程中贡献更多“澳门智慧”,助力澳门成为全球航天创新高地。

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澳门特区政府部署建设澳琴国际教育(大学)城,并由澳门大学先行开展延伸办学。杨志新介绍:“不仅为澳门大学的跨越式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更以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为引领,全面推动澳琴一体化建设进程,通过科技创新驱动澳门经济实现适度多元发展。”通过打造国际化办学构建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促进澳门更深层次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在参与国家创新体系方面,杨志新建议:“作为澳门的科技工作者,我们深切感受到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也深刻理解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我们要做国家建设的参与者和贡献者。应鼓励港澳科技专家多层次参与全国专业学会,支持港澳青年科技工作者更多参与内地科技攻关和奖项评选,让澳门更深度融入中国科协大家庭和国家创新体系。”

跨越边界,各展所长,港澳与内地科技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协同创新,最终汇聚成推动科技强国建设的时代洪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月壤取水 可产燃料 《科学》(20250717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港理工研发出新型二维材料强韧兼备技术 枝叶再密也不怕!新模型识别单株橡胶树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