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至20日,第一届全国极地科学与教育创新教-学大赛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举行。记者获悉,该大赛以“多学科交叉、多主体协同、多层次育人”为核心理念,设置教师组与学生组双赛道,包括极地专业授课、教学案例设计、极地科普教育,科研创新实践、观测设备设计、极地科普新星等竞赛单元。
极地事关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舞台。新时代以来,我国极地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2023年,首批极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开展建设,标志着我国极地科教工作迈入了体系化、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参会领导、嘉宾与选手合影。曹宁供图
?
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张人禾,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吴怀春,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校长殷敬伟,武汉大学教授张小红,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风平,中山大学教授程晓分别介绍了各实验室的建设情况、聚焦方向以及成果产出。
张人禾充分肯定大赛搭建的“极地科研-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一体化交流平台,推动极地科学前沿成果向课堂转化。他勉励参赛师生把论文写在地球最北端与最南端,把创新镌刻在国家战略急需处。
程晓表示,愿以本次大赛为契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共同推动极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文化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比赛中,选手们精心准备,选题多样,以赛促学,展示了极地科学教育的前沿理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创新,服务国家需求的科学探索。选手的选题涵盖极地领域“船-星-场-中心”立体观测体系、“海-冰-气”多圈层耦合机制、“文理工”交叉治理范式等标志性成果,为赛事输送了最前沿的案例、数据与平台。
据介绍,首届赛事是在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的指导下,由中山大学极地环境立体观测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牵头,联合复旦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高校极地领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携手打造的全国性极地科教交流平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