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时代的科学家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
——第十六届创新发展论坛与会代表讨论交流侧记 |
“科学最终要解决的是人类的生存发展问题。”“科研不能只在象牙塔里孤芳自赏,它需要被世界看见。”“新时代的科学家,尤需赓续‘科学报国’的大先生风范”……
7月14日至15日,由中国科学报社、武汉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十六届创新发展论坛在武汉举行。来自2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300多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新时代的科学家需要具备哪些素质”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①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做大会报告
②中国科学报社编委会主任、原党委书记刘峰松做主旨报告
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教授叶哲伟做主旨报告
④现场与会代表
笃定四个面向,让成果“做得出”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应该成为农业科学的新赛道。”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长期关注作物育种和饮食健康。他在论坛上指出了一个严肃问题:“为了口感好,加工碾米过程把稻米中的膳食纤维、矿质元素、花青素统统去掉了,但很少人知道这正是我国许多慢性病多发的重要原因。”
作为“绿色营养超级稻”的积极推动者,张启发在水稻育种研究中不止于追求“高产”,而是进一步将研究延伸到“绿色”和“营养”层面,提出“一高二抗三全”——即高产、抗生物逆境、抗非生物逆境,全谷物、全营养、全功能的绿色营养超级稻育种目标。
目前,他和团队正探索建立一个集现代生命科学、健康食谱、农业生产技术于一体的健康治理体系,将农业科研真正嵌入人民生命健康的宏大叙事中。
“健康不只是医学问题,更是农业、饮食结构与社会认知的问题。”张启发说。为了让人们吃得更科学、更健康,他一直忙碌于全谷物育种和推广,至今仍奔波在科研第一线。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教授、武汉智能医学研究院院长叶哲伟聚焦的也是“人民生命健康”。
他带领团队在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开发出三维医学影像导航技术、3D手术训练系统等一系列创新成果——成功完成全球首例混合现实多体远程骨科手术,实现武汉、新加坡、美国三地同步三维医学影像交互。
在一次次跨学科的实验中,叶哲伟深感医学、工程与智能的交汇是未来的方向。他在作大会报告时直言:“AI不只是工具,它更是医生的新同事。”
目前他牵头研发的这套三维医学影像导航技术系统已应用于国内多家医院,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项目。不久前,他与华为、中国电信合作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进行了展示。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李一博也分享了十余年积累的成果。他聚焦水稻耐高温育种,攻克多项技术难题,选育出的品种现已开始在长江流域推广。
“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拉长时间线’的科研价值观。”与会科学家讨论认为,新时代的科学家,需要在纷杂中保持应有的笃定——始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让有价值的成果真正“做得出”。
适应大众表达,让声音“传得远”
“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国际合作的要求,与会科学家认为,我国科学家应该注重传播方式的创新,着力破解“说了传不开”的困局,全面提升中国学术国际传播质效,让科研成果不仅做得出,而且发得好、传得远。
国际期刊Science相关负责人刘首鹏在论坛报告中强调了科研传播的重要性,她认为“传播力,是科研的第二生命。”
她介绍,中国科研工作者近年来在高水平学术期刊上的表现越来越好,值得祝贺。国际顶级期刊发表是学术影响力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让世界听懂、认同、引用和共享科研成果的过程。她详细介绍了Science的选题标准与传播机制,建议中国科学家积极参与全球学术话语体系建设。
英国雷丁大学教授杨洪分享了其科研写作与传播的体会。他认为:“不管是地理科学、环境工程还是材料技术,写文章的最终目的,都是让世界知道我们在做什么。”
“传播也是科研全周期的一部分。”中国科学报湖北记者站负责人介绍了“以三傻克三难”的传播方法论,即以“傻乎乎地提问、傻呵呵地说服、傻墩墩地叙事”,克服科研成果本身因专业晦涩导致的“外行难懂、专家难认、流量难看”等问题。
该负责人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研人员关于土耳其大地震研究的报道为例,讲述了《中国科学报》将一个复杂学术成果外化为一段“地震研究+大众传播+跨国良缘”生动故事,并且促之登上热搜、引发影视改编邀约的过程。
如果说科研成果是“骨”,那么传播力就是“血”。与会专家讨论认为:“科学成果不该是冷冰冰的,它只有在被理解、被传播乃至被应用的过程中,才算真正“活”了起来。而好的科学报道应该具备让它‘活起来’的‘人情味、时代感、可读性’。”
赓续大家风范,让根系“扎得深”
“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中国科学报社编委会主任、原党委书记刘峰松以过去20多年与众多院士、老一辈科学家打交道的亲身经历为主线,讲述了一代代前辈大家隐姓埋名、科学报国、以身许国的感人故事。
他深情讲述了邹承鲁先生的故事:抗战时期,邹承鲁作为西南联大的热血青年,毅然中断学业投身抗日前线,直面生死考验;中年后,他始终坚守学术底线,坚决反对学术腐败,针对“全息生物学理论”等不实学说公开发声、揭露真相,为青年科研工作者树立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榜样。
他还介绍了一些著名科学家在长达几十年时间里不图发表、不要名利、不怕牺牲,一心投入大国重器研发的故事。“那时候的科学家收入低、环境差、设备旧,但他们从不抱怨,因为心中有国、眼里有光、脚下有信仰。”刘峰松感叹。
武汉科技大学教授李享成分享了他的体会:“那些大先生隐姓埋名、科学报国、以身许国的精神仍然熠熠生辉,让人心头滚烫。这样的科研精神在今天同样至关重要。不论我们从事哪方面的研究,都需要继承和赓续这样的精神。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要努力贡献更多创新创造,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作为老师,我们要用心培养学生,竭力培育更多科研报国的栋梁。”
“越是觉得‘卷’、‘焦虑’或‘迷茫’,越是要重拾科研的初心和品格。”论坛上,多名青年学者表示,系统重温完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心中那股“根”的力量又更有力地滋生出来。
从“做得出”的科研能力,到“传得远”的表达智慧,再到“扎得深”的精神根系……新时代的科学家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方向越论越明。
湖北省科协党组成员、秘书长马贵兵表示:“第十六届创新发展论坛不仅是一场学术交流的盛会,更是一次关于‘科学与信仰’的追问,这样的讨论意味深长。”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