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胜伟,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7/18 9:07:39
选择字号:
浙农林大师生暑期守护乡村古树名木历史文脉

 

近日,记者从浙江农林大学获悉,今年暑假期间,该校组织了由500多人组成的20多支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寻访古树名木,开展一场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寻根之旅。

学生们通过实地考察当地古树名木、走访居民、参观纪念馆等形式,感受古树名木背后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记录古树相关的民俗传说,探寻古树名木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密码,挖掘古树名木在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作为实践团队成员之一,该校学生林嘉怡寻访的古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傅村镇畈田蒋村的艾青故居内。这是两棵千年古樟树,林嘉怡通过走访72岁的讲解员蒋光军了解到,我国著名诗人艾青以前常在树下写生,更在诗作中赋予其“土地深情”的象征意义。如今,当地不断创新模式保护古树:树枝用特制花瓶支撑防折断,树洞进行专业防腐处理,扫描树干上的二维码即可获取古树的“身份证”信息。

浙江农林大学林学232班的周婕和团队成员寻访的是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源东乡东上叶村的老樟树。上叶村有两大“宝贝”,一个是施复亮、施光南故居,那是村里的文化地标;另一个就是村头217年树龄的古樟树,那是胸围达3.2米的“镇村之宝”。为了保护这棵古树,村民们在修路时不惜耗费巨资,通过堆土筑台、钢筋加固等创新方式,既保障了道路畅通,又守护了古树生机。如今这棵古樟被纳入旅游规划,成为村里的“网红树”,为当地的农文旅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周婕深有感触地说:“古树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来的珍贵遗产,是活着的文物。通过实践,我们不仅挖掘了古树的故事,增强了古树保护意识,学习了古树自我调节、不屈不挠的顽强毅力,根植大地、拼争向上的生存意志,无畏曲直、回报自然的奉献精神,也增进了对家乡的深度了解,培养了知乡爱乡情怀。”

在开展古树寻访的过程中,实践团师生还在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宣讲了《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知识,为各地的古树名木保护出谋划策。在开化县金星村,一棵千年古银杏出现了空腹率高、内部碳化、根系受损等问题。师生们针对古树提出了多项技术措施,同时还建议通过文化挖掘和特色利用,将古树保护与地方文化传承相结合。

据介绍,浙江农林大学十分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专业的技术力量,成立了古树名木保护研究院,深度参与全省乃至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的各项工作,曾先后协同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对古树名木衰老原因调查、树龄鉴定、古树名木光合生理特性和长寿特性等方面开展研究,成功恢复了许多濒危古树名木的健康,使千年古树重焕新生机。

学生在寻访古树名木 浙江农林大学供图

  ?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引入微穹顶,他们让“凝固的烟”弹起来 一个恒星系统诞生过程首次被“拍”到
首个大豆全景定量蛋白质组图谱发布 气候变化使欧洲热浪更“致命”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