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科技时代的匠心传承——长三角档案保护技术专项研习班”正式开幕。
上海交通大学档案与文物保护技术中心主任陈晓俊在开班仪式上分享了档案与文物保护技术中心的建设思路和成功经验,并探讨了人工智能(AI)赋能档案保护的伦理风险、防范对策和工作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执行馆长李仲谋围绕《从文物保护看档案保护》进行了报告分享,系统介绍了文物保护行业的模式体系与特点,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如何发展档案保护行业。
研习班为期五日,涵盖了“纸质档案/文物病害检测指标与方法”“档案保存环境的监测与防控”“护修复实验室建设要求与常规配备”等共15节课程。
研习班现场。图片由上海交通大学提供
?
研习班上,文物保护实验室建设及文物检测与修复专家刘存良介绍了纸质文物常见病害和常用检测手段,并指导学员们进行现场实操。AI与高保真技术采集领域专家张承与陈晓俊共同阐释了如何通过AI与底层算法将数字技术运用到档案数据采集与编辑工作中,为专业人员开拓了视野。环境净化与空气控制领域专家林金建从国家相关标准入手,介绍了档案保存环境的防治规范与要求,并针对空气运作原理与监测难点做了详细解析。上海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采琦与纸质档案修复专家孟晔采取理论讲解和实操演练的方式介绍了中国传统书画、古籍等装裱制式的难点与实用技巧。
此次研习班由上海市档案服务和教育中心主办,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承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