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南京市燕雀湖旁,池杉林的金红色倒影与“台想昭明”景点相映成趣;溧阳1号公路上,“神女之心”观景台与天然竹林共同编织着乡村振兴的故事;马鞍山长江岸线修复工程中,薛家洼的工业遗址蜕变为江豚跃动的生态长廊——这些空间叙事的背后,是南京林业大学教授严军“本于自然,融于自然”设计理念的生动实践。
作为南京林业大学培养的首位园林规划与设计硕士,他的足迹遍及江苏、安徽等地,用系统思维勾勒出一幅幅生态与发展共荣的画卷。
与自然对话:唤醒生态基因
2004年,江苏省为迎接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启动了南京梅花山公园南扩项目。作为南京中山园林设计院的总顾问,严军与南京中山园林设计院共同承接并完成了这个项目。
团队在前期调研中发现,梅花谷公园山景富余而水景不足,便顺应地形、引水至公园南部,形成了今天的燕雀湖。为丰富湿地景观,团队还在燕雀湖中南部设计并种植池杉、水杉、落羽杉、中山杉等乡土树种,这使得南扩湿地景观与梅花山、梅花谷公园融为一体,延续梅花山自然景观生命力。
如今的南京燕雀湖秋日风光。南京林大供图
?
此外,严军还带领团队复活了“台想昭明”“商飙别馆”等人文景观,让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在秋风中对话。这片“会呼吸的湿地”后来成为“新时代钟山十八景”中唯一现代自然景观,每年秋季吸引数十万游客打卡,成为城市生态修复的早期范本。
2017年,在溧阳市乡村旅游道路发展的规划中,严军团队以“借景串联、节约高效”的理念为其乡村旅游发展埋下重要伏笔。
严军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深入挖掘场地禀赋,在设计过程中,始终坚持“让自然做功”的生态理念,尊重场地乡土风貌,采用自然式设计,以最小干预原则整合绿道沿线资源。
溧阳一号公路。南京林大供图
?
团队将神女湖山林中天然的“爱心”造型竹林、千亩茶园等自然肌理巧妙转化为观景平台。同时,以“彩虹线”标识勾勒乡村道路脉络,既保留了田园野趣,又注入现代美学。这条全长300多公里的“彩虹公路”,串联起几百个行政村、自然村以及200多个乡村旅游景点,打造出“车在景中走,人在画中游”的诗意图景。
项目竣工后成效显著,溧阳旅游收入大幅增长,公路不仅成为网红打卡地,还获评全国最美公路与乡村振兴典范。
与山水对话:重构生态秩序
2019年,严军团队接手马鞍山长江东岸整治项目时,眼前是长达23公里的“工业疤痕”:码头林立,固废堆积,破旧的渔村与杂乱的滩涂交织,将长江的壮美身影遮掩得严严实实,“临江不见江”成为市民心结。
如何进行长江沿江区域的系统修复?严军认为,长江沿岸生态修复不应只注重沿岸的景观营建,而应建立科学系统的生态修复体系,注重源头、过程和终端三者之间的联系,从源头控制、过程管控、终端修复,构建全区域系统的生态安全格局,重构人、城、江的生命共同体。
严军说,源头控制首先是对马鞍山长江水源的两个源头——东部山区森林和石臼湖进行控制。同时,在植物配置方面,保留原有杉木林、杨树林,补植池杉、中山杉等耐水湿树种,构建起一道复层混交的绿色长城。这种基于低影响开发的系统治理,实现了从景观美化到生态重构的跨越。
马鞍山长江东岸生态保护项目成果。南京林大供图
?
薛家洼区域的蜕变,堪称这场生态修复征程中的典型。昔日,这里是986亩被码头、固废堆场重重占据的滩涂。严军团队与各方携手,历经艰辛,对这里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如今,这里已化身为“推窗见江、飞鸟翔集”的城市生态客厅,市民在此漫步、观景、亲水,尽享生态之美。
2022年,该项目成功入选央视“大美中国”安徽篇,成为“共抓大保护”理念在实践中的生动注脚,向全国展示了马鞍山的生态修复成果。
与产业对话:绘就共富图景
在长三角的沃野之上,严军团队于2021年设计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和县0号公路。这条公路以“0”字形环线串联滨江景观与蔬菜产业带,宛如一条丝带,将自然之美与产业之兴相连。
设计之初,严军团队便摒弃了追求视觉冲击的景观工程思维,转而以“生态+产业”为核心理念,将公路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生态画笔”,让公路不仅仅是交通的通道,更成为了农产品展销的走廊。
如今,和县0号公路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代表作,入选全国首批“助力乡村振兴公路”优秀案例。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路通百业兴”的内涵,展现了风景园林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从长江之滨到江南丘陵,严军始终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无法为法”的十六字原则,践行系统治理的生态理念。他的设计不仅是空间的重构,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诠释,为美丽中国建设镌刻下属于风景园林人的绿色注脚。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