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阳 徐可莹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5/7/4 20:22:34
选择字号:
“开局不利”不可怕,科学家的成功秘诀在于这种信念!

 

文|李晨阳 徐可莹

成功者一定生而不凡吗?

从小到大,我们听过太多题为“成功”或“胜利”的故事。那些主人公往往心怀大志、百折不挠,自带强者弧光,以势不可挡的姿态,摘取命中注定的桂冠。

和他们相比,普通人就好像这些热血奋斗故事中的“NPC(非玩家角色)”——既没有与生俱来的强者禀赋,也没有造物者亲手设计的精妙机遇,唯一的作用在于推动剧情发展,充当主角团大杀四方的“背景板”。

这样看来,成功者与路人甲、主角与配角,似乎早已领取了各自的剧本。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即使在大家眼中最拼智商与天赋的科学领域,也有很多人最初拿到的“剧本”平平无奇。他们也曾渺小过、迷茫过、默默无闻过,也曾在“草台班子”上摸爬滚打,甚至从未奢望过登上今天的舞台。

他们的非凡成就全部源自一种最简单也最朴素的智慧:边走边做。

李亚栋:从村里娃到化学家


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24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表彰理由是“对‘单原子催化’的发展和应用作出开创性贡献”。

  ?

小时候的李亚栋,是个身量瘦小、体弱多病的农村孩子,因为干不了地里的重活,便生出一种朦胧的想法:要找到自己的优势,学点手艺傍身。为此他学过裁缝活儿、木匠活儿。


尽管是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李亚栋却生来有种争强好胜的心性。他抱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信念,一举考进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后,李亚栋回到家乡,做了两年中学老师,只为更好地辅导弟弟妹妹的学业。

随着“科学的春天”到来,陈景润等科学家成为家喻户晓的国民偶像,国家对科学和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一阵阵“春风”中,李亚栋渐渐萌生出继续深造的想法。于是在1988年,他考取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生。

读研后,李亚栋发现身边超过三分之二的同学都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这样的名校,最开始心里颇有些忐忑。他在心里这样给自己打气:“花点力气、努点力,就算当个二流、三流学者也能接受,这样的生活也还可以。”

硕士毕业后,李亚栋选择了留校任教,在应用化学系、化学系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93年左右,学校政策发生变化,规定没有博士学位者不能被评为教授。“不得已”,李亚栋又回头去读在职博士,师从钱逸泰院士。

直到这时,李亚栋才对化学产生了真正的热爱,他的学术奇旅才真正开始。

他走进全球瞩目的纳米材料领域后,逐渐接触到国际前沿,一次次积累着研究中的成功和自信,不再满足于做个“二流、三流学者”,而是下决心“要做一流的研究”。

他终于明确了此生所求——“无论谁拿任何东西来和我换,让我放弃化学去干别的,我都毫无兴趣。”

孙斌勇:“野”孩子总是顺其自然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24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表彰理由是“在李群表示论上作出杰出贡献”。

  ?

回忆起自己的孩童时代,孙斌勇几次用了一个字来形容——“野”。


孙斌勇的家乡,在浙江舟山的海岛上。他从小的娱乐方式非常原生态:捡泥螺、钓小鱼、抓小虾、摘野果……小学时打麻将被父亲撞个正着,竟然也没有挨骂。

孙斌勇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父母对他们是放养状态,不会特别在意学习成绩。但他们用自己淳朴的方式为孩子做长远打算:三兄弟还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打地基、建房子,为他们日后成家做准备,不料儿子们最后都没有在老家结婚生子。

这样一个“野”孩子,怎么走上了数学研究这条道路呢?

孙斌勇从小数学就学得不错,小学四五年级时,老师便给他“开小灶”,讲中学才学的一元二次方程;初中时他上课开小差,偷读的却是高中教科书和竞赛题;通过数学竞赛,他进入北京的清华附中读高中,这所高中可以保送上大学,他选择了离家乡最近的浙江大学。至于选择数学系的理由,他的回答直白到可爱:“弟弟学了工科,挣钱就靠他,我学理科就行。”

一篇论文从写到发表耗时8年,旁人眼中枯燥的坚持,于他却是“自然而然”。数学定理的优美在于“干净整洁”,证明的乐趣在于“一步一步很自然地走下来”——这种纯粹吸引了他。

而他的人生也这样,顺其自然地走到了最适合自己的地方。

周其林:做农民,我也会是很称职的


  ?

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表彰理由是“在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反应方面的创造性贡献,为合成有机分子,特别是药物分子提供了新途径”。


回望人生的开始,周其林最早的记忆是饥饿,和生产队地里刨剩下的红薯碎块。

周其林出生在南京郊区的江心洲上,隔着宽广的江水,另一边就是南京城——这成了人们心头的一个参照,江心洲上的孩子都想跳出去,想过更好的生活。

受父母影响,周其林做事非常勤奋踏实,尽职尽责。他知道做事认不认真,结果迥然不同:同样是三天浇一次水,水浇得透与不透,从地面上看显不出来,但最后就反映在了庄稼的长势上。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中国只会多我一个农民。”周其林说,但他又补充道,“我是一个很称职的农民。”

1977年,第一次参加高考,周其林是从地里直接上的考场,什么都没准备,也就没考上。第二年,他专门报了南京四中组织的补习班,前后三四个月,是周其林人生中最辛苦也最充实的一段时光。

白天在地里辛苦劳作十几个小时,下工后要马不停蹄地赶十几公里的路去补习班上课,下课后又得骑行十几公里返回住处,每天基本都是凌晨一点多才能合眼。由于过度劳累,周其林浑身长满了风疹,发痒时只能吃药,吃药又容易犯困,他便在这样的状态下参加了高考。

成绩出来后,周其林考入距家近2000公里的兰州大学化学系。当时的大学条件都很差,位置偏远的兰州大学更是如此。学生甚至没有地方上课,校领导就把他们的办公楼腾出来供学生上课。

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周其林还是爱上了化学,在大二就明确了继续深造的目标。本科毕业后,他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录取为研究生。

尽管上海非常繁华,周其林却很少出去逛,他一心只想着学习、搞科研。“我们这批人一直被一种心态支配,就是长期以来没有机会学习,现在有机会了,就要抓住这个机会。”

从有机所,到后来做博后的华东理工大学,再到德国马普高分子研究所、瑞士巴塞尔大学,周其林一直保持着“专心做好一件事”的态度,最终在不对称催化领域作出了一系列国际瞩目的原创性成果。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上万株黄瓜中“挖”出隐形宝库 天问二号探测器拍摄的地月影像图发布
定制生物墨水3D打印出人类胰岛 这些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岩石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