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佳欣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5/5/28 11:10:32
选择字号:
原子核中胶子分布特征测得

 

实验室内的探测器系统。图片来源:美国杰斐逊实验室

  ?

科技日报北京5月27日电(记者张佳欣)来自美国托马斯·杰斐逊国家加速器实验室的研究团队,首次测量了束缚在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中胶子的分布特征。这一结果是理解胶子场分布的重大进展,将有助物理学家对胶子进行成像。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

胶子是一种亚原子粒子,负责介导强相互作用。它将夸克结合在一起,形成位于普通物质原子中心的质子和中子,是维系原子核结构的“胶水”。此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孤立质子或中子内胶子的分布,对于胶子在原子核内的表现仍知之甚少。

过去40多年来,科学家发现,当夸克处于原子核内部时,运动速度变慢,这一现象被称为“EMC效应”,但其成因一直未解。由于胶子不带电,是中性粒子,仅通过强相互作用起作用,因此比带电的夸克更难被测量。

为了探究胶子分布,团队采用了间接方法,即测量一种被称为J/ψ的粒子。J/ψ由粲夸克和反粲夸克构成,而粲夸克并不存在于普通质子或中子中,因此其生成过程只能来自高能光子与胶子的相互作用。

实验在杰斐逊实验室的连续电子束加速器设施中进行。团队利用高能光子束撞击氘、氦和碳等原子核。由于这些原子核内部的质子和中子处于运动状态,其动能可与光子的能量叠加,光子能量即便低于通常所需的8.2 GeV阈值,也能产生J/ψ粒子。

这项实验首次实现在亚阈值条件下J/ψ的产生,并成功测得相关数据。换句话说,借助原子核内“活动”的核子,人们成功“成像”了将质子和中子黏合在一起的“核胶水”。

更令人惊讶的是,实际测得的J/ψ数量竟高于理论预测,暗示原子核中的“核胶水”表现与孤立质子或中子内的胶子行为存在差异。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与仙女座星系碰撞,人类能逃过吗 我国科学家破解“背包问题”复杂度之谜
科学家首次测量液态碳微观结构 中国科学家发现罕见掩食脉冲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