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善贵:理论攻坚,求是创新,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 |
|
院士墙。理论物理所供图
?
■周善贵
每次走进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我都告诉自己要凝神静气,聆听、学习前辈先贤的事迹,却又每每被这些事迹感动得心潮澎湃,不能自已。
在参与“两弹一星”研制任务的老一辈科学家中,有很多人曾从事理论物理研究,与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理论物理所)关系密切。其中包括理论物理所首任所长彭桓武先生、第二任所长周光召先生,长期担任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的于敏先生、黄祖洽先生,以及研究员何祚庥先生、苏肇冰先生等。他们在祖国面临重重困难之际,义无反顾地投入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中,发挥理论先行作用,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与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同推动了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
“两弹一星”精神始终照亮理论物理研究者的前行方向。自1978年6月9日理论物理所成立以来,彭桓武先生、周光召先生等前辈将研制“两弹一星”的精神传统和学术氛围带到理论物理所,营造了学术民主、开放流动、竞争联合的环境。40余年来,在理论物理所这片乐土上,优秀的青年科研人员不断涌现,他们传承着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与思想,潜心开拓理论物理的新事业。
彭桓武先生始终倡导中国科学家应该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开辟科学研究新领域。如今,我国正处在实现建设科技强国目标、奋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关键时期,这一理念将持续照亮我们攻坚克难的新征程。
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科学谋划学科布局,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形成了两大清晰明确的发展方向。一方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开展以破解科学难题为核心、有目标的自由探索,如围绕标准模型中尚未解决的粒子物理基本问题、超弦理论/大统一理论与早期宇宙演化研究、超重新元素合成,以及暗物质、暗能量、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等科学问题展开研究;另一方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使命驱动的建制化基础研究,如围绕极低温制冷技术、拓扑材料、超导机制、量子科技、人工智能、同位素生产和分离等国家需求展开攻关。
科研人员勇担重任,敢啃“硬骨头”,取得了一批关键性、原创性和引领性成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我们在理论物理最前沿的大统一理论方面取得突破。该问题是周光召先生念兹在兹的科学问题,他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岳良历时20余年,提出超统一场论,为揭秘时空和引力本质、物质和宇宙起源开辟了新途径。为进一步明确世界前沿科学问题,我们成立了“彭桓武粒子物理与宇宙学突击队”,攻关任务为研究暗物质、暗能量本质,以及通过引力波研究黑洞和早期宇宙的性质。青年科研人员从几何出发推导弦论和相应场论振幅,发现曲面上曲线的“数数”问题,其中蕴藏了时空中量子散射的密码,在国际上被认为开创了一个新方向。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我们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治学精神,着力寻找真问题、解决真需求。我们成立了“彭桓武交叉学科青年突击队”,明确使命、集中力量,形成建制化团队攻克难题。近年来,突击队的科研人员提出稀疏态张量网络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对谷歌“悬铃木”量子计算机的经典模拟,被认为“瓦解了谷歌量子霸权”;积极发挥理论先行优势,针对新型量子材料与制冷效应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建制化研究,首次发现量子自旋超固态存在的实验证据,并将其命名为“自旋超固态巨磁卡效应”,提出量子材料固态制冷新途径,为无液氦极低温制冷提供了新方案。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和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我们将继续深化改革,加速发展,做好规划。我们将进一步调整科研组织模式,依托大科学装置开展建制化科研攻关,发挥理论物理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重大成果产出。我们也将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发起“理论物理国际交流行动计划”,通过承担“中德强相互作用物质联合研究中心”项目加强与德国合作,联合国内科研机构和大学深化与俄罗斯相关科研机构合作,取长补短,促进我国基础物理研究发展。
征途漫漫、任重道远,但我们信念如磐、无畏前行。“两弹一星”精神始终是我们奋勇前行的精神力量,理论物理所将把“两弹一星”精神进一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懈探索,努力践行彭桓武先生倡导的“集体集体集集体、日新日新日日新”科研理念,在我国物理学前沿研究中继续发挥创新引领作用,成为世界一流的基础研究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交流平台,为实现科技强国目标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本报记者韩扬眉采访整理)
《中国科学报》(2025-05-07 第1版 要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