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晓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4/11 8:36:27
选择字号:
周光召:原子弹研制中的“九次计算”

 

2002年,周光召在“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中作首场报告。

■刘晓

周光召总是鼓励科技工作者做创造性成果,同时告诫他们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1961年5月,周光召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任第一副主任,辅助主任邓稼先攻关原子弹原理,并领导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周光召同邓稼先一道,身体力行,对理论部科研人员进行工作作风教育,希望培育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学术风气。他们大力倡导民主宽容的学术氛围,鼓励年轻人敢于讲真话、说实话,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和观点。

当时理论部的科研人员正在研究苏联专家给二机部领导讲解原子弹用的一个教学模型。相关物理量的运动方程计算及其方法、材料的物理参数等,都得靠自己从头摸索和建立。

开始进展很顺利,计算结果与专家给出的数据吻合,但当继续深入,计算到一个关键步骤时,研究人员发现,炸药爆炸后在内爆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值总是小于苏联专家给出的一个数据。为了弄清出问题的原因,计算不得不暂停。

物理学家、力学家、数学家从各自熟悉的专业领域的角度对结果进行审议,提出分析和质疑,经常展开激烈辩论。在提出一些改进条件之后,再进行新一轮计算,这样的计算,前后共进行了9轮,结果还是不吻合,原子弹设计一时陷入了困境。

周光召来到研究所时,计算和讨论正在紧张进行着。周光召认真听取了年轻人的汇报和专家们的意见,仔细分析核算了所有的计算材料,不迷信权威的他怀疑苏联专家给出的数据有误。

周光召以他深厚的物理功底,巧妙构造了一个理想模型——假定一颗理想的原子弹在受冲击波压缩的过程中没有任何能量耗散,按照热力学第二定律,估算其可能做的最大功。在副院长彭桓武的支持下,周光召进行了比较严格的最大功估算,论证即使原子弹做了最大功也达不到苏联专家的数据,证明了苏联专家教学模型的数据有误。这就是原子弹研制中著名的“九次计算”的故事。

据当年核武器试验计算组组长孙清和回忆,当时周光召提交计算结果时话语平静、声调不高,就像完成了一道算术题。但事实上,这一验证在关键时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堪称我国原子弹理论设计中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到1963年底,他协助邓稼先完成并提交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

周光召的工作作风实实在在、质朴无华、理性淡定,从他身上找不到一丝一毫的虚假。周光召多次表示,在“两弹一星”攻关中,有功人员远不止几十位,为此倾注心血乃至献出宝贵生命的,是一大批默默无闻的人。而自己是个很普通的人,如果把制造原子弹比作撰写一篇惊心动魄的文章,这文章是工人、解放军战士、工程和科学技术人员等不下十万人写出来的,而自己只不过是十万分之一。

《中国科学报》(2025-04-11 第4版 印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柔性衣壳影响帕金森病病理蛋白体内传播 科学网2025年3月十佳博文榜单公布!
古代岩石为罗马“小冰期”提供新证据 科学家将手机图像传感器变为反物质相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