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记者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儿科研究所所长)获悉,该中心依托相关专业强项,积极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围绕特定疾病及症候群,正式组建“胎儿医学中心”“医学体重管理中心”“变态反应中心”“睡眠医学中心”“认知诊疗中心”五大临床诊疗中心。
当前,传统的以专科为载体的诊疗能力建设模式,在提升医院疾病诊治水平、增强医院服务能力方面成效显著,但也暴露出专科发展协同性不足、建设效率不高、专科主任“单打独斗”等问题。
而临床诊疗中心则以多学科协作为基石,致力于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在提升医院诊疗能力、促进临床专科协调发展上意义重大。
张建所长门诊解答患者问题(首都儿科研究所供图)
?
据首都儿科研究所所长张建介绍,上述五大临床诊疗中心采用“1+1+N”架构模式。第一个“1”代表首席专家,均由该领域的医学领军人物担任。第二个“1”指中心负责人,由核心科室主任或资深专家出任,负责制定中心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协调各方资源,保障中心高效运转。“N”则涵盖相关科室,各科室主任及业务骨干携手合作,保障中心工作协同推进,凝聚起强大的工作合力。
张建表示,胎儿医学中心将致力于推动出生缺陷疾病的“关口前移”,从传统的产后治疗转向产前干预,利用先进的微创技术对致命的胎儿疾病进行治疗,为出生后的进一步治疗争取时机。同时,中心将实现“全周期整合”,将医疗、心理、社会支持融为一体,注重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推动胎儿新生儿疾病诊疗从“挽救生命”向“优化生存质量”进化,为提高胎儿出生缺陷治愈率、改善患儿生存质量和预后贡献力量。
首都儿科研究所副所长谷庆隆表示,变态反应中心在原有变态反应科的基础上,联合耳鼻喉头颈外科、皮肤科、消化内科、眼科、临床营养科、生化免疫室、大数据中心等多科室力量,建立了每周定期临床和科研的沟通机制,制定共同的科研规划和随访队列研究,同时将组建多学科协同门诊(MDT)模式,为同一患儿多系统共病问题提供一占式解决方案,显著提升了对重症、难治性、疑难罕见过敏性疾病的诊治能力。
首都儿科研究所副所长邰隽表示,儿童睡眠医学中心将从四个维度重点突破:一是构建全周期临床服务体系。建立“首诊评估-专科诊疗-术后管理-家庭干预”四级联动机制,实现从初诊到随访的全流程闭环管理。二是打造医工结合创新高地。围绕睡眠障碍发病机制开展临床队列研究,重点攻关遗传、免疫、环境等关键致病因素。三是培育国际化人才方阵。依托首医大教学资源,完善“住培-专培-继续教育”立体培养体系,每年选派骨干赴国内外顶尖机构进修,打造睡眠医学精锐队伍。四是搭建多中心协作网络。联合国内外优势资源,搭建睡眠医学多中心研究平台。
首都儿科研究所工会主席石琳表示,医学体重管理中心设置了内分泌代谢、营养及运动三个门诊,通过多维度诊疗,为孩子提供个性化评估,涵盖身体成分分析、饮食习惯、运动习惯等方面。同时,考虑到减重过程中的心理因素,精神心理科将为孩子提供支持小组或个别咨询服务,帮助他们积极应对心理挑战。
首都儿科研究所所长助理王琳表示,认知诊疗中心专注发育障碍性疾病及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诊治,整合心理、物理、药物以及数字疗法等手段,联合家庭、学校、社区及基层医疗机构,推进疾病的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探索临床医学与前沿学科交叉创新模式。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