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敬谱,刘冠琪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5/4/17 14:50:53
选择字号:
我国学者揭示人工保护对圈养扬子鳄遗传多样性提升贡献

 

17日,记者从安徽师范大学获悉,该校教授吴孝兵研究团队解译了扬子鳄圈养和野外种群的基因组多样性现状,揭示了多年人工保护工作对扬子鳄这一珍稀物种遗传多样性提升的贡献。该成果不仅填补了扬子鳄基因组研究空白,还为优化繁殖策略和保护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

扬子鳄遗传多样性杂合度与种群结构解析图。安徽师范大学供图

扬子鳄是我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迄今已有2亿多年历史,有“活化石”之称。20世纪70年代末,安徽师范大学陈璧辉教授团队便开启了对其野生种群的生态学研究。经过近40年的努力,我国对扬子鳄的野外种群研究有了一定成果,但对人工圈养群体中的遗传多样性及近交现状鲜有研究。

研究人员基于29个扬子鳄个体的基因组数据并通过更大样本量的研究分析,发现圈养种群的基因组杂合度高于野生个体的杂合度,表明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野生个体。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圈养种群中近亲关系比例较高,但近交系数较低,说明圈养繁殖在维持遗传多样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未来扬子鳄的种质资源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吴孝兵认为,该研究标志着扬子鳄保护进入基因组时代,为濒危物种的科学保护提供了新的范例。“此次基因组图谱的绘制为遗传多样性监测、种质资源管理及放归个体筛选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扬子鳄保护迈入基因组驱动的新纪元。”吴孝兵表示。

(原标题:我学者揭示人工保护对圈养扬子鳄遗传多样性提升贡献)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发现植物新种:成都卫矛 另一颗行星存在生命的最有力证据
世界最快闪存在中国“破晓” 迄今最完整植物单细胞图谱问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