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李淑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4/8 10:19:14
选择字号:
孟加拉湾区域古植被和古季风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罗传秀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研究员魏海成团队在孟加拉湾区域古植被与古季风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揭示了轨道尺度和千年尺度上印度季风的变化和响应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第四纪科学评论》(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印度夏季风是全球主要的天气和气候系统之一,可影响世界超四分之一人口的社会经济,认识印度夏季风在自然条件下的演化规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孟加拉扇区作为全球最大的海底扇区之一,其巨量的沉积物为研究印度季风地质历史演化提供了绝佳条件。

研究区域及岩芯位置(含季风环流与河流系统)。研究团队供图

  ?

海洋沉积物中的陆源孢粉是重要的古植被和古气候指标,能重建过去的海洋和陆地环境变化。以往研究由于不同季风指标(如石笋δ18O和上升流记录等)的多重影响因素,对晚第四纪不同时间尺度印度夏季风的变化仍存在争论。

该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利用在孟加拉扇区获取的沉积岩芯,通过沉积物年代测试、孢粉分析等方法,重建了末次冰期以来孟加拉湾地区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和古植被演化,揭示了轨道尺度和千年尺度上印度季风的变化和响应机制,为科学预测全球变暖背景下印度季风未来变化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料。

关键气候指标对比(如夏季太阳辐射、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孢粉百分比等)。研究团队供图

  ?

据介绍,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孟加拉湾两个沉积岩芯(中扇YDY10和上扇E87-32B)的高分辨率孢粉记录,重建了轨道尺度和千年尺度上区域植被动态和印度夏季风降水变化。结果表明:轨道尺度上,指示印度夏季风降水的常绿阔叶植物孢粉(如大戟科、栲属)受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变化的驱动,早-中全新世的印度夏季风降水多于海洋同位素阶段(MIS3 )。

在千年尺度上,中扇岩芯的常绿阔叶林孢粉在海因里希事件(H1)、新仙女木(YD)和8.2千年冷干事件期间,呈现典型的低值特征,与减弱的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变化一致。而上扇岩芯的常绿阔叶孢粉百分比从末次盛冰期至早-中全新世逐渐增加,表明印度夏季风降水和河流输入增强。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quascirev.2025.109314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地球“极客”勇探火星 新型激光角反射器助力35万公里卫星测距
科学家开发出新型钴硅酸盐沸石催化剂 我国首次实现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