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出版的现状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卷’,而且这种趋势仍在加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很多中国学术期刊建设都瞄准了‘顶尖’,聚焦于同一条发展赛道,导致竞争日益激烈。”3月28日,在由爱思唯尔主办的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计量与评价部主任杨立英如是说。
杨立英在论坛上发言。受访者供图
?
过去17年里,杨立英一直从事学术期刊评价工作。她认为,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非常迅速,取得的进步举世瞩目,但大多数中国期刊距离一流国际期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仅就发文量看,中国主办的英文期刊跟国际期刊的差距就非常大。2024年,国际期刊界,发文量超过3000篇的期刊大概有90-100种,中国主办的英文期刊里,只有三本期刊每年的发文量能超过1000篇。如果发文量不够高,期刊在业界没法形成广泛的影响力。”杨立英说。
中国学术期刊如何在反内卷的同时提升办刊质量,是杨立英长期思考的问题。
她的另一个身份是《数据与情报科学学报(英)》(JDIS)的主编。这本期刊创刊于2016年,是中国大陆地区科学学及相关领域的第一本全英文学术期刊,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
做了17年期刊评价工作,杨立英对于怎样把期刊排名“做上去”,再熟悉不过。但她不想为了排名而办刊,而是选择了一条“剑走偏锋”的发展路径。去年,她所主编的JDIS,从“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表”四区进入了三区。杨立英既不争于求成,也不受外界排名压力左右,而是用“稳健”来形容JDIS的进步。
“如果我没到一区的水平,为什么要强行把自己做到那么高的位置呢?真正的高度虽意味着荣耀,却伴随着压力。德不配位便会高处不胜寒,走得踉跄、艰难。”杨立英笑着说。
一直以来,她坚持走办刊的“长期主义”路线。“我们没有制定要在短期内变成‘一流’的目标。国际顶级期刊往往历经百年甚至数百年的沉淀才站上学术金字塔的巅峰,我们若想在短时间内登顶,并不现实。作为期刊的主编,我们要认识到学术期刊发展的长期性。”杨立英说。
她常在公开场合说“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也可以是好士兵”,或是“没有必要非要争第一,第二也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我们总是认为只有在金字塔尖,才能有生存空间,但是从国际学术出版的业态看,每个层级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或许金字塔基座的生存空间更大呢?”杨立英说,“办刊时,我们的初心就是推动学科建设。金字塔尖象征着引领与巅峰,正如学术、科技或任何领域的发展,顶端固然重要,但若没有广泛的积累与扎实的根基,塔尖便无从存在。在基座的位置上深耕自身职责,为学科建设贡献力量,同样值得尊敬与认可。”
去年,杨立英赴柏林参加本领域的重要学术会议,不仅成功邀约到多篇国际高质量稿件,还获得多位知名海外科学家的支持,对方慷慨应允共同组织专辑。“只要期刊主动走出去,加强跟学术共同体的关联,国际稿源很多,空间大得很。慢慢地,期刊影响力提升了,优质稿源会自然而然地进来。”她说。
作为一名主编,她也一直告诫自己“心态要稳”,不受其因他人“晒”成绩而带来的干扰。“任何一位学术期刊主编,都有在所属学科领域长期耕耘的科研背景,应该深谙学科发展脉络,具备前瞻性的学术眼光,这些都会为期刊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主编要带头坚持办刊的初心,让期刊变成一个有灵魂、有思想的平台,不要把结果和目标搞反。只要期刊能够在学术共同体中发挥相应的作用,最后的结果是水到渠成的。”杨立英说。
与此同时,杨立英及团队也在探索更多元化的期刊评价标准。“每年,我和同事会投入大量时间与科研人员交流,深入了解他们对期刊评价的观点,并据此来优化我们的评价体系。如果我们认同科学研究的价值是多元的,那么期刊建设的价值同样不应被单一标准束缚。未来,我们的评价体系不再局限于单个指标或维度,而是变得更加立体丰富,使其更能准确反映学术成果的多样性与长期影响。”杨立英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