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广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2/23 17:56:11
选择字号:
王坚:AI和大数据时代,科技创新也应“开源”

 

科学研究“牵手”人工智能,会产生怎样的协同效应?近日,“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人工智能正在引发一场从科研范式、科研方法到应用场景的系统性变革,有望助力科学研究更快取得突破性进展。

当前,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加速渗透。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以数据为驱动、以模型为载体,正成为科学研究的加速器、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开创了科研的新范式。研讨会提出,AI赋能科学研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真正实现数据驱动;二是拓展知识探索边界;三是促进学科融合发展;四是大幅提升科研效率;五是丰富科研参与主体。与此同时,当前数字鸿沟制约普惠发展,各学科融合深度尚浅,潜在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在会上表示,人工智能不仅是一次工具的革命,还是科学革命的工具——它已成为一种可以能够打破学科壁垒的通用语言,而不仅是对科学研究的简单“赋能”。

“我非常提倡开源的精神。”王坚表示,在人工智能和数据时代,科技创新的特点也应该是开放资源(Open Resource)。基础模型开源涉及数据、代码乃至方法论等资源,这些都是个人、机构等开源主体对社会和世界的贡献。他提出,当数学、人工智能与基础设施相结合,将形成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公共产品,实现开放资源基础上的科技创新。

王坚。之江实验室 供图

  ?

本次研讨会还就促进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实现包容普惠的发展。实现全球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让不同地区的科研人员都能参与“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的发展进程。二是实现融合创新的发展。各方应探索人才联合培养、学科共建等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三是实现安全有序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为目标,让人工智能技术在符合科技伦理、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全面赋能科学研究。

本次研讨会由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专委会主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专委会成员、大会会员代表,以及来自政府部门、驻华使领馆、科研院所、企业等300余名代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会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木荷种质资源库确定为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 无患子染色体级别高质量基因组组装成功
研究解析全新三维小孔磷铝分子筛 研究发现可延缓帕金森病的原始创新靶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