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退化土壤生态功能恢复创新团队博士研究生李瑞轩在研究员庞学勇指导下,综合运用高通量测序、生态零模型、PICRUSt2 功能预测与FUNGuild 真菌功能群分析等手段,系统解析了高寒裸露边坡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细菌与真菌群落的构建机制。相关成果于11月发表于期刊《土地链》
研究发现,在所有处理(包括未修复裸露边坡及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中,细菌群落的βNTI值均低于-2,表明其构建始终由确定性过程主导。同时,裸露边坡中真菌群落的βNTI值介于-2与+2之间,显示其构建以随机过程为主。而在生态修复后,βNTI值降至-2以下,说明真菌群落构建由随机漂变转向确定性选择。非根际土壤中细菌与真菌群落的|βNTI|值均高于根际土壤,反映出非根际生境中环境选择压力更强。
该研究进一步指出,植物引入驱动的资源输入增强了系统发育聚类,提升了土壤多功能性,且细菌的生态位宽度与碳氮循环功能密切相关。研究结果不仅揭示了高寒边坡生态恢复过程中细菌与真菌群落构建的不同路径,也凸显了细菌在早期恢复阶段的关键作用,并为今后制定兼顾微生物多样性与功能联系的生态恢复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atena.2025.109632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