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根植药食同源智慧,开创健康食品未来 |
|
|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驱动下,我国食物供给体系正经历深刻转型。“大食物观”作为国家战略应运而生,践行“大食物观”的核心理念在于打破传统思想桎梏,将保障粮食安全的视野由耕地拓展到全域国土,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多元食物供给体系。
近日,在青岛农业大学主办的第一届特种食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技协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孙宝国指出:“未来,我国食品研发要立足药食同源,推动食品向多元化创新与健康转型。”
孙宝国正在作报告 薛寿鹏摄
普惠大众筑牢健康基石 精准干预满足个体需求
随着我国居民健康意识的显著提升,食物消费结构正在从“吃饱吃好”向“吃得健康”加速转型。在这一背景下,大力发展健康食品产业,是落实《国民营养计划》、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关键举措。
“所有普通食品都可以做成健康食品。”孙宝国表示。这意味着健康食品并非特定的品类,而是可以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餐。
健康食品的本质依旧是食品,而非药品。其核心功能是提供营养支持与膳食补充,而不是替代药物的治疗作用。健康食品的发展,既要追求受众的广泛性,也要重视需求的专一性。
孙宝国指出:“一方面,要着力研发适合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等慢性病人的特定食品;另一方面,要精准满足老年、婴幼儿等特殊群体的全面营养需求。”
此外,还要重视健康食品中微量功能成分的作用,如肽、多糖、多酚等。
“在食品这个载体里面,这些成分是有益的,但要单独拿出来放到胶囊里面,可能会起一个相反的作用。”孙宝国表示。
与此同时,他进一步指出:“微量功能成分的作用及其在营养健康食品生产中的应用应引起高度重视,特别是相关法规标准要为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而不能成为‘卡脖子'的地方。”
科技赋能重塑未来食品 精准营养定义健康未来
目前,人类正面临食物供给不足、食物损失浪费严重、营养健康需求迫切等问题。许多学者对于人类文明的未来和未来条件下的食品供应感到担忧,广大消费者对工业化食品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关切。在这个背景下,未来食品作为一个笼统的概念被广泛提及,在诸多文献上、媒体上众说纷纭。
针对这种声音,孙宝国在会上表示:“未来食品在种类上不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我们一直在食用的包子、饺子、面条等传统食品,在未来还会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而未来食品的原料会越来越丰富,很多原料的来源只会超出我们的想象。一些我们以前是不能吃的,也可能变成能吃的。”
比如娃娃鱼,也就是人工养殖的大鲵,前几年很贵,1000多元一斤,但是河南、湖南养殖了很多,现在到了100多元一斤还卖不出去。未来食品将呈现多元化、多样化与高质量的发展趋势。
随着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已超越基本饱腹功能,转向更具预防性、调节性和个性化特征的健康解决方案。
基于此,孙宝国提出了“四个更”的设想——未来食品要含有更多有益成分、更少的有害成分、能更好地调节人体机能、更有利于人体健康。
药食同源奠千年根基 药食同用开产业新篇
孙宝国指出:“根据药食同源理念研发生产的药食同用健康食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成为食品研发生产的热点,这是我们能够起跑并领跑的优势领域。”
药食同源指中药和食物来源是相同的,同一来源、同时起源,上古时期,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掌提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发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之。这是药食同源理论或理念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
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药物研究所,受墙上“药食同用”牌匾的启发,孙宝国提出了药食同源具体的方法论——“药食同用”,即把药食同源类中药与普通食品相结合,系统性开发具有健康功能的日常食品。
这一思路很快被落实到具体的科研实践中。通过将药食同源原料和普通食品相结合,一系列旨在调节人体机能的产品原型被成功开发出来。
孙宝国介绍了团队当前的研发成果:“在降血糖方面,团队所做的药食同用样本,四个礼拜的时间,每个礼拜指标都在往下降。”这些用科学数据支撑的案例,有力地证明了药食同用理念在现代食品研发中的巨大潜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