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诊断,被称为诊断的“金标准”,而病理医生常被称为“医生的医生”,对于疾病的确诊发挥着重要作用。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病理诊断高级专门人才奇缺。1952年,刘彤华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跟随胡正详做病理学研究。胡正详说过的一句话——“研究科学的人要沉浸在科学里,里外渗透,不能分心”,对刘彤华产生了深刻影响。
196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迁往四川简阳。几乎将所有的仪器设备、档案资料,包括尸检档案和尸检大标本全部带走,只给刘彤华留下了几间空荡荡的屋子和两名技术员。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刘彤华开始了协和医院病理科的建设工作。
“当时条件比较艰苦,我又当技术员又当大夫。”刘彤华回忆说,当时人手不够,每天早晨7点,她准时第一个来到医院,把浸蜡的标本包埋成蜡块,便于技术员上班后切片制片,以节省时间。白天,刘彤华要处理大量的阅片及报告。遇上疑难病例,她晚上还要留下来反复查资料。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协和医院的尸检例数每年都能达到200例。刘彤华参加每一例尸检,在全国各地疑难病理会诊时也积攒了大量的标本。她将这些大体标本和组织蜡块全部编号保存,到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制作成了一套包含十多个系统的国内头一份教学幻灯片,全国各地病理科争相索要。
刘彤华(前排中间坐)参加北京协和医院读片讨论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决不轻易下结论”
从事病理事业60余年,她签发的任何一个病理报告都有明确的诊断。经刘彤华之手阅过的片子、签发的报告达30万份之多,却极少出现差错。在病理界和老百姓那里,口口相传着许多刘彤华“精准诊断”的故事。
20世纪90年代,一块辗转北京数家大医院均不能得到确诊的病理切片被送到刘彤华手中。会诊之后,经仔细阅片,她写下了“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的诊断。可在接下来的全面体检中,临床医生始终找不到病人的原发肿瘤病灶。病人和临床医生都对转移瘤的诊断心存疑惑,再度请来刘彤华重新阅片。第二次阅片的结论没变,但刘彤华补进去“建议查口腔”5个字。最后,口腔科大夫在病人的牙龈处发现了一个很不起眼的原发肿瘤病灶。
1991年,一位来自外地的女孩因发热、耳闷和鼻咽肿块,被当地医院诊断为鼻咽癌。无奈之下,一家人赶到北京求医,可所到之处都说无法排除恶性肿瘤的可能。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刘彤华先后3次为该女孩复查病理切片,并明确告知其为重度炎症,只需复查鼻咽部。
2001年元旦,刘彤华收到这位女孩的母亲寄来的贺卡,上面写道:“尊敬的刘老师,10年来我女儿复查全部正常,是您为我女儿摘掉了癌症的帽子,使她免受了放疗之苦。”
“在病理诊断中,凡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决不轻易下结论。她这种科学态度至今深深地影响着我。”曾于1962年在协和进修、受过刘彤华指导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正国说。
1994年,刘彤华主编出版了国内第一部《诊断病理学》专著,被誉为是临床病理工作者的必备参考书和“武功秘籍”。
“昔日江南无锡一才女,如今霜染两鬓名院士。显微镜为伍、放大镜做伴,窗外万事不纷扰,一心一意病理片。她以大智大勇向一个个惊涛骇浪发起质疑,她用火眼金睛将善恶自然分在两端。从事病理诊断研究50年来,她的意见成为全国病理诊断的‘金标准’。”
2007年,刘彤华荣获北京协和医院“杰出贡献奖”,这段颁奖词,生动勾勒出她潜心病理学研究的一生,也在激励着一代代医学研究者,不断攀登病理学领域的下一个高峰。
刘彤华(左)与学者交流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科学家说:
刘彤华说:“病理跟临床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光做病理理论研究不结合临床,那不叫临床病理。”
刘彤华说:“病理现阶段发展到分子病理,下一步应该做什么,要有明确的目标往前走。希望年轻人也这样,往前看、向前走。”
参考文献:
[1]显微镜下写传奇:病理学泰斗刘彤华传.人民卫生出版社.2025年2月.
[2]刘彤华:我的座右铭是“锲而不舍”.北京协和医院“老专家口述历史专栏”,2019-03-04.
[3]刘彤华院士:七厘米载玻片上的医学人生.中国科学报,2016-06-20.
[4]刘彤华:病理跟临床不可分割.光明日报,2021-12-19.
[5]中国病理学泰斗刘彤华去世,享年89岁!她一辈子都在与死神争夺患者生命.中国新闻网微信公众号,2018-07-12.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