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上午,《中国少数民族科技与文明》丛书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25年会开幕式上正式发布。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张黎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唐平秋研究员、广西民族大学原副校长万辅彬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党委副书记林立为丛书揭幕。
丛书。(主办方供图)
据悉,该丛书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重大项目成果,是新时代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丛书共有《通史卷》《天文历法卷》《数学卷》《医药卷》《农业卷》《养殖卷》《饮食卷》《水利航运卷》《建筑卷》《化学化工卷》《冶金卷》《陶瓷卷》《造纸卷》《纺织技术卷》《服饰卷》《兵器卷》《乐器卷》17卷,900多万字,6000余幅插图,既是对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已有成果的总结与延续,也是对中国科技史研究已有成果的拓展与补充,对于相关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在发布会上,广西民族大学原副校长、丛书总主编万辅彬教授代表总编委会深情回顾了历时12年的编写历程,向参与这项浩瀚工程的每一位专家学者、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编辑人员,以及所有支持过我们的单位和个人,致以最诚挚、最崇高的谢意,对国家出版基金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认为这套丛书系统梳理了我国各少数民族在众多科技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是我们向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深情致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党委副书记林立代表出版社对丛书的出版表示祝贺,对参与丛书编写的156位作者表示衷心感谢,称赞该丛书出版标志着我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2013年9月,该丛书的编写工作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支持下正式启动。12年来,从策划、推动项目申请落地、组织编委会,到审定编写提纲、推进编写进度、确保编写质量,一共开了12次编委会,辗转贵阳市、赤峰市、北京市、南京市、昆明市、苏州市、南宁市、腾冲市等地。其间,经历了多个分卷原主编因身体问题退出而更换主编、初稿不合格而另选主编等波折。为了提高编写质量,总编委会与出版社建立专家审稿与总主编审稿结合的两轮审核机制,先后聘请17位专家对书稿学术质量、文字质量进行审阅。经过两审、两改,各分卷质量得到较大提高,给出版社交付了高质量的书稿。经过出版社近两年的集中审校工作,顺利完成了丛书的出版。
该丛书汇集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东华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民族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敦煌研究院、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等单位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力量,力求全面、系统地书写中国少数民族灿烂的科技史、文明史,为继续深入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积累宝贵的财富,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宝库增添上一笔浓墨重彩。
发布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还向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李约瑟研究所、广西民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各赠送一套新书。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