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国际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暨标准合作产学研洽商会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召开。来自中国、加拿大、韩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柬埔寨、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高校科研团队、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技术转移+标准合作”双轮驱动,共同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国际化路径。
会议现场。聚智诚团队供图,下同
佛山市南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区小个专党委专职副书记潘宇蔚,贸易发展与标准合作组织传播事务主任何慧敏等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马来西亚油脂加工与安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筹)核心成员、暨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李颖主持。李颖指出,本次会议不仅是国际产学研合作的一次盛会,更是全球智慧在佛山南海的深度汇聚,推动创新资源高效流动与产业协同发展。
国际标准化组织管理咨询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秘书长姚歆发表视频致辞。他指出,标准不仅是技术成果转化的“通用语言”,更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的“加速器”。标准化是连接创新与应用的桥梁,是实现技术成果跨国共享的基础。他认为,国际标准化在推动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纽带作用。一项科技成果要实现国际化应用,除了技术本身的先进性,还需要通过标准化实现互认与信任,才能跨越国界、进入市场、形成价值。
参会领导、嘉宾和专家等合影。
“以生物科技和健康食品领域为例,只有当我们在安全、质量、检测、可追溯等方面形成统一标准体系,才能实现技术成果的高效转化与国际互认。”姚歆强调,国际标准化已进入“共创共享”的新阶段。中国正积极推动从“标准输出”到“标准共创”的转型,牵头制定了一系列国际标准,助力全球中小企业与跨境合作。他呼吁加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通过开放合作、共建共享,才能让更多创新成果惠及全球,让标准成为促进产业发展的共同语言。
“本次会议不仅是一次国际创新资源的‘精准对接’,更是全球产学研协同与标准共建的生动实践。”广东聚智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邓韵霖指出,生物技术作为推动全球绿色健康食品与医药领域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全人类追求美好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然而,跨国技术转化仍面临标准差异、技术壁垒等挑战。本次会议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依托佛山南海的产业基础与开放环境,与会各方将进一步打通“技术-标准-产业-市场”转化链条,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实现跨境落地与商业增值。
李颖主持会议。
会上,来自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中国贸促会、韩国国家食品安全信息局、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韩国高丽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广东华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涵美化妆品有限公司、广东保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立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代表,分别就油脂加工、食品安全、中医药国际标准、医疗器械合规等议题展开深度分享。
本次会议还举行了四项国际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署,围绕学术、教育、研究及文化交流主题签署了合作协议,标志着全球产学研资源实现“强强联手,合作共赢”。本次协议聚焦多国联合“技术转化、标准共建”,明确合作领域与路径,真正打通“国际技术-本地产业”的转化通道。四项合作协议的签署,成为本次会议成果落地的核心见证。
签约现场。
本次会议在佛山市南海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下,由中国-马来西亚油脂加工与安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主办,广东聚智诚科技有限公司、服务贸易国际标准专家工作室承办,广东聚智诚标准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协办,旨在以“产学研用标”协同为路径,以实际行动实现(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三家共促三新(新质生产力、新产业模式、新动能)三者融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文化创新市场化。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