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5/11/8 13:36:59
选择字号:
李正武:为中国“人造太阳”播下火种

 

2025年10月1日上午,安徽合肥,重达400余吨的杜瓦底座精准落位。这个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将承载起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英文简称BEST)总重约6700吨的主机,标志着我国在聚变能工程化道路上迈出关键一步。当这台瞄准“2030年点亮核聚变第一盏灯”的大国重器启动核心建设时,怎能忘记六十余年前,那位在山坳里为中国“人造太阳”播下火种的先驱——李正武院士。

 

山坳里的奠基

从一张图纸到大国重器的序章

李正武院士与BEST项目的精神联结,始于中国核聚变研究的“零起点”。1955年,他放弃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优厚待遇,与钱学森等学者同船归国,率先在国内倡议开展受控核聚变研究,这一构想随即被列入“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与国际研究几乎同步。彼时的中国,既无现成装置,更缺关键资料,而当1969年底年过半百的李正武率队进驻四川乐山山坳时,手中仅有一张示意图和几个公式,连基本的计算机都没有。

就是在这样一穷二白的条件下,我国受控核聚变研究领域第一代科学家李正武等筚路蓝缕,主导了中国第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器一号”的研制。每一个重大技术问题李正武都亲自过问,他与科研人员在简陋院落里彻夜讨论方案,带领团队完成堆叠起来有三层楼高的设计图纸,用近20年光阴实现了从原理探索到大规模实验研究的历史性跨越。1984年装置成功运行,先后产出5000余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聚变人才梯队,奠定了托卡马克技术路线的根基。如今BEST采用的紧凑高场超导托卡马克路线,正是对李正武等第一代中国聚变人开创的技术方向的继承与突破。

李正武(中间)在机器设备前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归国路的坚守

从舍却优渥到聚变事业的拓荒

李正武能成为中国核聚变事业的奠基人,源于其深厚的学术积淀与赤诚的报国之心。留美期间,他在轻原子核反应领域已崭露头角,其科研成果被核物理权威论著引用。然而,卓越的成就反而成为他归国的阻碍。历经波折,他于1955年踏上回国旅途,甚至舍弃个人行李,也要带回一台珍贵的“皇家”牌打字机。

归国后,他立即投身祖国建设,不仅协助赵忠尧研制我国第一台静电加速器,更力主将受控核聚变研究列入国家长远规划。1961年,他正式转入聚变领域,成为我国在此方向的拓荒者。

1969年,李正武举家迁至四川乐山“三线”建设基地。在585所,一家三口挤在十余平米的“干打垒”房中,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人们常看到年过半百的李正武夫妇,相互搀扶着攀爬有数百级台阶的“美人坡”,背回生活用品。但比生活不便更大的挑战,是科研的极度匮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带领团队投身于中国环流器一号的宏伟工程,从脉冲磁镜到仿星器,从理论分析到装置设计,为“人造太阳”的升起呕心沥血。

李正武(右)讨论物理实验问题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薪火间的传承

从躬身育才到事业梯队的构建

李正武深知,聚变事业绝非一代人之功,“人才培养先于科研本身”是他的坚定理念。他曾给年轻研究人员每人发一把小螺丝刀,告诫他们要理论联系实际,亲手实践。他安排理论研究人员参与实验,让新毕业生轮岗以熟悉全局,甚至在对外开放初期亲自辅导外语。对于学术争论,他从不武断下结论,而是带回家反复计算验证,再逐一指导。修改论文时,他逐字推敲,曾为一个标点符号的准确性与国际会议主办方沟通;但成果署名上,甚至连他长期负责的“中国环流器一号”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时,他本人名字也没有出现在获奖人员名单中。

在他的悉心培育下,姚良骅、董家齐、严龙文等一批中国聚变人逐步成长,最终挑起了中国环流器二号A乃至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大梁,构成了中国聚变事业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

2013年7月30日,李正武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奠基磁约束聚变造福后世,献身核科学技术光耀千秋”的挽联,是对他一生的写照。如今,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BEST装置正拔地而起。这束向着未来奔涌的聚变之光,正是对以李正武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毕生逐日精神的最佳继承与回应,他们播下的火种,已在新时代燃起烈焰。

李正武所论述的受控热核聚变的环境与安全问题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科学家说:

“结合我们的实际,我们还是走自己的路——采用护环连接方式。”在研制中国环流器一号时,面对国际主流技术路线的诱惑,李正武力排众议,坚持自主创新。

当被问及“为什么美国工作和生活条件那么好,你要回到国内来?”93岁高龄的李正武老人简洁而朴素地回答:“我爱国家嘛。”

参考文献:

[1]聚变情怀终不改·李正武传.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2.

[2]李正武:起航“人造太阳”梦想之舟.学习时报,2025-01-03.

[3]李正武:核聚变的奠基人.三海一核,2015-12-05.

[4]李正武:让中国升起不落的“人造太阳”.中国科学家,2022-09-22.

[5]在中国核聚变博物馆,与“人造太阳”先驱精神共振.中国科普网,2025-06-04.

[6]他让不落的“人造太阳”在中国冉冉升起.中国科学家,2022-09-21.

[7]“人造太阳”,何时成真.光明日报,2025-06-26.

[8]BEST装置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落位装配.科技日报,2025-10-09.

[9]中国核聚变装置BEST项目建设取得关键突破.央视新闻,2025-10-02.

[10]山坳里,升起我国第一颗“人造太阳”.科普时报,2025-07-11.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天文学家发现有史以来最亮的黑洞光爆发 物理学家有望解决“高尔夫球手的诅咒”
撒哈拉沙漠将迎来更潮湿、更绿色的未来 斑彩菊石为何如此艳丽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