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肖明葵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6 20:29:27
选择字号:
陆丰核电5、6号机组取水暗涵及防渗工程主体结构完成施工

 

近日,由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四航局)承建的陆丰核电5、6号机组取水暗涵及防渗工程主体结构施工顺利完成,为推动陆丰核电5、6号机组冷源取水、商运投产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获悉,中交四航局主要承担5、6号机组取水暗涵基坑开挖及支护、暗涵主体结构等10个单位工程建设任务。该项目建成后,将为陆丰核电5、6号机组的冷源取水提供安全屏障,构建核电与海洋的“连接界面”,有效拦截异物,防止海洋生物及漂浮物威胁机组运行,降低生物入侵风险,保障取水与核安全,实现环保高效取水。

陆丰核电5、6号机组箱涵主体结构施工。中交四航局供图,下同

陆丰核电项目5、6号机组防渗墙区域地质条件复杂,砂层渗透性强、地下水位高,中交四航局项目团队在施工策划阶段就将止水问题列为深基坑施工的重点控制难题。针对防渗墙出现的渗漏风险,项目团队创新采用高压旋喷工艺,将围堰渗漏量控制在设计许可的安全范围内,从而为深基坑开挖和支护施工创造了可控的施工环境。

进入暗涵主体构筑阶段后,项目迎来结构施工的高难度挑战。“陆丰核电采用的大直径圆洞取水构筑物,结构尺寸大、轴线为S型且转弯半径小,局部构造呈‘内圆外方’,同时现场作业空间受限,传统施工方法难以保证精度与进度。”项目团队相关负责人李伟介绍道。

为应对这些结构特征与施工条件的双重考验,项目团队结合核电工程特点和以往港珠澳大桥、大连湾海底隧道等重大工程经验,制定“防渗墙+深基坑+分段式大型沉管”施工方案。其中,内径超8米的圆孔结构在核电工程中尚属首次应用。

同时,为满足精度与装配速度的双重要求,项目团队创新性设计“轨道式液压行走台车+定制圆弧钢模板”系统、配合“2米分块模板+楔形块”工艺,既实现了模板的快速组装与拆卸,又确保了模板的高精度定位与拼装误差可控。该套创新体系使模板周转利用率提升约30%、单次混凝土浇筑效率提高约25%,有效打通了冷源取水的关键路径,成为破解施工难题的“硬核利器”。

而在取水箱涵结构“三洞改两洞”调整的关键节点,为解决结构调整后的焊接精度与装配要求问题,李伟带队组织技术攻关,创新采用“等离子切割+冷搭接焊”,既提升了焊缝精度,也为后续管线安装赢得了宝贵时间。

取水暗涵、取水头部航拍图。

据介绍,陆丰核电5、6号机组取水暗涵及防渗工程是核电站冷源系统的“生命线”,其质保等级与核岛同级,必须同时满足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及HAF003核安全法规要求。在结构施工中,超大直径圆形钢模的安装精度被视为项目成败的关键,取水暗涵内径超过8米,但拼装误差须严格控制在±2毫米以内。“为此,我们先后优化模板支撑体系方案7次,逐项完善安装流程、检测节点及责任分工,最终将圆形钢模拼装精度稳定在控制范围内,保证了结构成型质量与防渗性能。”李伟说。

同时,大体积混凝土控裂是另一项重要挑战。为防止温差引起的裂缝,项目团队在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和温度应力计算上反复论证,在搅拌站配置冷水机与制冰机双重降温设备,并在浇筑过程中实时监测内部温度变化,形成数据反馈与动态调整机制。通过精准控温和科学养护,9.5万方混凝土的温差被控制在25℃以内,有效避免了裂缝风险,确保了结构的整体稳定与耐久性,实现安全、质量双线并进,为打造品质工程打下坚实基础。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天文学家发现有史以来最亮的黑洞光爆发 物理学家有望解决“高尔夫球手的诅咒”
撒哈拉沙漠将迎来更潮湿、更绿色的未来 斑彩菊石为何如此艳丽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