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学家薛禹群,如同一位执着的“解码者”,数十载俯身天地间,倾听岩层缝隙中水的絮语,破译地下水运动的“无字天书”。他建立了国内首个三维热量运移模型、国内外首个潜水条件下三维海水入侵模型,为国“把脉”水源,守望命脉。他的故事,不仅关乎科学探索的坚韧与智慧,更映照出一代中国科学家报国为民的赤子情怀。
薛禹群与地下水打了一辈子交道,在地下水研究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然而,他最初的专业和兴趣却是传统地质学。
1949年新中国一成立,18岁的薛禹群便考上了大学,到当时的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地质专业学习。当时,国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由于国家建设急需专业人才,3年之后,薛禹群与他的同学一道提前毕业,奔赴祖国各地,他被分配到南京大学,成为地质系的一名教师。
上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大量国外文献、书籍的引入,薛禹群发现,国外开始用计算机来模拟、再现地下水流过程,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刻画实际地下水系统内所发生的物理过程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达到再现地下水系统的目的。
他敏锐地感觉到,地下水数值模拟是未来水文地质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是,此时薛禹群已经40多岁了,在这个年龄放弃已经研究了10多年的传统地质学,开始探索一个全新的未知领域,是一个艰难的挑战。
“这类研究依赖于计算机运算,当时南京还没有好一点的计算机,要跑到上海、杭州利用那儿的计算机计算,过年都回不来。后来南京大厂镇的南化公司从德国引进了一台当时比较先进的计算机,我和同事都很高兴,就跑到南化公司去借人家的机器计算。”薛禹群回忆。
由于大厂镇离学校比较远,为了能多算几次,冬天,薛禹群天不亮就得赶着去乘公共汽车,赶到那里,正好人家上班开门。他每天都带午饭在大门口传达室借烤火炉热热就吃了,晚上回到学校已是满天星斗。
针对有些地区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需要回灌水以控制沉降的情况,1986年他带领研究团队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较完善的地下水三维热量运移模型,在上海实施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963年薛禹群(前排左三)在内蒙古进行综合考察
来源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上世纪70年代开始,海水入侵正在成为沿海地区的“公害”,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给人们的生活用水造成了很大困难。薛禹群与山东地区的水利部门开展合作研究,开始了莱州湾地区的海水入侵研究项目。他们发现,山东地区的海水入侵主要是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
为了掌握海水入侵的规律,收集有关数据,薛禹群带领大家建立了一个立体监测网。
“要建立这样的监测网,不仅要选取不同的观测点,还要在同一地点、不同深度上建立观测点。”薛禹群说,“当时在国际上也没有这样的三维监察网。通过连续7年监测掌握第一手的海水入侵的规律,才可能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经过长达数年的观测工作,薛禹群团队终于建立起国内外第一个潜水条件下海水入侵潜水含水层的数值模型,从地质角度弄清该地区海水入侵的规律,为当地的海水入侵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为其他城市海水入侵的问题提供了示范性的解决方案。
干一行爱一行,薛禹群一辈子坚持这个信念,在地下水领域钻研下去,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他看来,这是科研工作最大的真谛。在一次由南京大学组织的“院士送箴言”活动中,薛禹群给学生们写下了十六个字,“淳朴无华、严谨求实、勤奋创新、自强不息”。
这十六个字,不仅是他对学生的期望,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