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世纪以来,天文学家始终怀疑,在太阳系的遥远边缘,或许潜伏着一颗未知的行星。如今,这个问题再次被点燃。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学家阿米尔·西拉杰在最新研究中提出,某种神秘力量正在扰动海王星外的天体轨道,而最合理的解释,可能是一颗尚未被直接观测到的新行星——“行星Y”。

柯伊伯带是太阳系早期留下的物质区域,形似厚盘,起始于海王星轨道之外。图片来源:NASA官网
这项发表于《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快报》的研究,提出一种大胆推测:“行星Y”的引力,或许正是导致柯伊伯带约50个冰冷天体轨道异常的“幕后推手”。据观测,这些轨道整体倾斜了约15度,仿佛太阳系边缘的“星环”被轻轻掀起。
轨道倾斜暗示“隐形邻居”
柯伊伯带是冥王星、鸟神星、妊神星等矮行星的家园,同时还有大量冰冷小天体,统称为柯伊伯带天体。海王星位于柯伊伯带内侧,它的引力塑造了附近天体的轨道,并阻止另一颗大行星在其邻近区域形成。
然而,当研究团队观察距离太阳约80—400个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的远距天体时,发现这些天体的平均轨道平面相对于太阳系行星轨道平面倾斜了约15度。这一倾斜远远超出了海王星引力的影响。统计分析显示,这一现象的置信度为96%—98%。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援引西拉杰的话称:“如果这是真的,这种长期存在的倾斜不可能只是历史遗留的痕迹,一定有某种力量在维持它。最简单的解释是,存在一颗比地球小、比水星大的未被发现的行星,其引力正在轻轻推动这些远距天体的轨道,使它们偏离对齐状态。”
模拟显示,一颗质量介于水星与地球之间、距离太阳约100—200个天文单位、轨道倾斜至少10度的天体,就足以让柯伊伯带的轨道平面产生整体倾斜。这颗假设天体的非正式命名为“行星Y”,以区别于更知名的“行星X”或“第九行星”等假设。
“第九行星”百年追寻史
“行星Y”并不是第一颗被假设存在的太阳系外行星。早在19世纪,天文学家就开始寻找可能影响海王星和天王星轨道的未知天体。

矮行星厄里斯及其卫星迪斯诺米亚(艺术图)。图片来源:NASA官网/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
20世纪初,天文学家珀西瓦尔·洛威尔提出了“行星X”的概念,认为海王星和天王星轨道异常的背后,还隐藏着一颗更远的行星。然而,1930年冥王星的发现并不足以验证这一假设。
20世纪末,“行星X”理论一度淡出视野。直到2005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迈克·布朗等人发现了厄里斯——一颗比冥王星略大的冰天体。这一发现再次掀起争论,最终导致冥王星在2006年被降级为“矮行星”。

NASA“新视野号”航天器于2015年拍摄到的冥王星。图片来源:NASA官网/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西南研究院
然而,布朗并未就此罢手。2016年,他与同事巴蒂金提出了“第九行星”假说,认为一颗质量为地球5—10倍的巨大行星,正以极远的轨道绕太阳运行,距离太阳约为地日距离的550倍。这个理论重新点燃了“行星猎人”的热情,也引发了西拉杰团队的新思考。
美国《福布斯》杂志报道称,如今,西拉杰团队提出的“行星Y”理论并非否定“第九行星”的存在,而是提供另一种解释。根据他们的模型,“第九行星”若存在,应是质量数倍于地球的巨行星,距离太阳超过300个天文单位。“行星Y”则更小、更近,质量介于水星与地球之间,轨道倾角约10度。前者可能导致极远天体的聚集轨迹,后者则解释柯伊伯带整体平面为什么“扭曲”。
新望远镜或揭开谜底
来自日本近畿大学的行星科学家帕特里克·索菲亚·里卡夫卡指出,西拉杰的最新研究为一颗大小介于地球与水星之间的行星的存在提供了合理依据。他认为,系统性观测远日点天体是理解太阳系形成历史的关键。
目前关于“行星Y”的推测基于约50个柯伊伯带天体的轨道数据,但尚未得到确凿观测。而随着薇拉·C·鲁宾天文台即将展开为期10年的“时空遗产巡天”项目,科学家认为,这种情况即将改变。
这台望远镜位于智利海拔2682米的山顶,装备了世界上最大的数字相机,将对整个南部天空进行为期10年的巡天任务,每3天就能拍摄一次“全景宇宙电影”。西拉杰认为,鲁宾天文台将是进行“太阳系人口普查”的理想设备。如果“行星Y”位于观测视野内,它应该能在前两三年就被直接探测到。
科学家预计,随着数据的积累,未来几年人们将能确认是否存在“行星Y”或“第九行星”。如果这种扭曲现象得到证实,“行星Y”或将成为海王星之后太阳系的一个“新”成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