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28 15:32:51
选择字号:
聚焦厌学休学群体,第四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在滇举办

 

10月25日-26日,主题为“厌学·休学·复学”的第四届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在云南昆明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昆明市宜良县丑小鸭中学承办,吸引了来自全国25个省份的800余名参会者。

论坛现场  主办方供图  下同

  ?

数据显示,我国6—16岁在校学生精神障碍总患病率达17.5%,这意味着每6个孩子中就有1人正面临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这还只是确诊的案例,背后还有更多孩子未曾走进医院的大门。

论坛上,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执行主席彭凯平分享了一组数据:部分调查显示我国中学生厌学率已高达30%,部分学生出现相关联的问题。

清华大学积极心理中心团队所做的一项历时四年、覆盖42万名青少年的追踪研究更指出,约14.8%的样本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部分青少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四无”现象:学习无动力,导致厌学、休学,无法投入课业;对真实世界无兴趣,使他们沉溺于手机、游戏与社交媒体的虚拟空间;社交无能力,令“社恐”“躺平”蔓延,现实沟通与合作意愿萎缩;最终滑向对生命感到无意义,普遍觉得“无聊”“没意思”。

彭凯平

  ?

早在2016年,大儒心理创始人、精神科医师徐凯文就曾提出“空心病”这一概念,描述那些学业优秀、看似前途光明的年轻人,内心却极度迷茫、缺乏价值感和生命意义的状况。在此次论坛上,他进一步阐明了“空心”的具体内容:感恩心、孝敬心、责任心、是非心、恻隐心、羞耻心、宽恕心和诚信心。徐凯文认为,正是这些核心价值观的缺失,导致了年轻人即便身处优渥环境、拥有世俗成功,依然感到生命空洞无意义的根本原因。

徐凯文在演讲中还谈到当下青少年长时间沉浸在手机、iPad等电子屏幕中,对身心健康构成的严重威胁。现实中,青少年平均每天收到192条手机上的通知,按照每天7小时睡眠,在醒着的时间中平均每5分钟就会接收一条信息。徐凯文称,这严重破坏了专注力与睡眠质量。这种持续的干扰与重度媒体多任务处理,会直接导致注意力问题及更强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徐凯文

  ?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文东茅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从“问题学生”演变为更严重的“厌学休学”危机表示忧虑。他认为,这反映了当前教育体制的深层失灵,因此必须从“知行合一”出发寻求解决方案。他分享了两个“小切口”的成功实践:河北省张家口德智中学的“良知班”与位于北京的东方红学校的“试读班”,两所学校都通过将学生的成长与幸福置于严苛管理和分数,以信任和关爱重塑师生关系,成功将濒临辍学的边缘学生留在校园并改善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文东茅

  ?

据悉,“青少年心理安全论坛”是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发起的一个跨界交流平台,旨在提高全社会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注,汇集社会各界人士的智慧,为改善教育生态环境、改进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而努力。迄今已在云南昆明、陕西西安等地成功举办了三届论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真正有助于缓解便秘的食物是它 我国首颗海洋盐度探测卫星完成在轨测试
新型光电神经网络架构让光电计算精度更高 神秘宇宙“斑点”究竟是什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