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等教育的“尖刀班”,新型研究型大学如何破局开路? |
|
“新型研究型大学就好比‘尖刀班’,承担着先行探路的使命,为我们国家的教育改革提供有价值的经验与参考。”在深圳理工大学主办的第一届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展圆桌论坛上,该校校长樊建平如是说。
近年来,一批新型研究型大学陆续获批成立,它们兼具高起点、小而精、国际化等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作为新时代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尖刀班”,新型研究型大学未来应该怎么建?如何与国际接轨?在此次论坛上,来自深圳理工大学、西湖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大湾区大学、康复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校长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和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展等议题展开了深度对话。
第一届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发展圆桌论坛。深圳理工大学供图
?
新时代下高等教育变革的必然产物
目前我国有三千多所高校,如此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下,为何还要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论坛上,多位校长指出,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异军突起”并非偶然,而是国家战略需求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每一次新技术革命都会对应一种新的大学形态。”在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看来,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绝对不是再建一所“985”“211”或“双一流”高校,其核心在于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建设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需求,以及未来产业发展需求的大学的新形态,让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除了时代发展的因素,樊建平从人才供给的角度分析道,我国传统高校过去几十年培养了世界上人数最多的工程师队伍,助力国家40多年走完了西方200多年的发展道路。但在培养“0-1”的拔尖创新领军人才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我们这批新型研究型大学可能相当于一个‘尖刀班’,为我们整个国家的教育改革提供有意义的经验和探索。”樊建平表示,这些“小而精”大学的前沿实践,将为传统大学的转型提供宝贵借鉴。
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校长陈十一进一步阐释了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必然性。在他看来,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出现是新时代下高等教育变革的必然产物。他认为,这类大学的核心任务在于追求“更好地创新”和产生“对社会更直接的影响力”。
“传统大学在我心目中像航空母舰,掉头不容易;新型研究型大学就是快艇,为国家探索摸索出一条新的道路。这种‘快艇’般的灵活性,正是应对瞬息万变的科技浪潮的独特优势。”他形象地比喻道。
差异化定位,培养核心竞争力
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在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这一“赛道”上,应该如何避免传统高等教育中“千校一面”的困局,凸显各自优势特色?多位校长在论坛上提到,新型研究型大学必须通过清晰的差异化定位,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体制机制等方面形成鲜明的特色,构建核心竞争力。
例如,在学科定位方面,康复大学聚焦生命健康这一细分领域。“目前我国还没有康复领域的一级学科。相关人才培养分散于19个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下,使康复医学的培养受限。”康复大学副校长姜宏说道,学校通过构建医、理、工、文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旨在推动我国康复一级学科的设立,培养目前国内紧缺的康复专业人才。
“新型研究型大学不能什么都做,要结合地方优势、国家亟需方向与人才培养需求。”大湾区大学校长田刚强调了“选择”的重要性,他介绍,依托东莞及大湾区资源,大湾区大学围绕实验室及头部科技企业,建设了一批前沿学科。
在人才培养方面,樊建平介绍,深圳理工大学不以传统的理、工科划分,而是聚焦交叉学科建立专业,建立了“三院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院开展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研究院以科研平台和产业资源提供实践教学支持、书院关切学生综合素质养成,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王树国表示,民办大学兴起是“一个国家成熟的标志”。福耀科技大学紧扣五大战略必争领域,设立了计算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及未来技术等多个交叉学院,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为未来培养超前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人才培养上,学校打通本硕博培养,对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
在机制方面,西湖大学副校长程建军介绍,学校践行“小而精、研究型、高起点”的办学理念,实行严格的无科研奖励政策、教授年薪制,营造纯粹的学术生态。这些打破常规的举措,其核心目的在于在中国的高教土壤中尝试构建一种更接近世界顶尖私立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文化和评价体系,探索“非升即走”之外的另一种学术活力激发机制。
突破传统“象牙塔”模式,提升国际影响力
传统的“象牙塔”模式认为,大学应远离世俗功利,专注于纯粹学术探索与精英培养,其核心在于学术自由与非功利性,守护知识的纯粹与独立。
“这一模式尽管在科学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当今全球化、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已难以满足社会对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在以“国际化高等教育发展”为主题的分论坛上,深圳理工大学教务长赵伟说道,他引用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巴科的观点强调:“全球高校正积极利用资源解决现实问题,逐步取代封闭的学术孤岛。”
作为第四代大学,不少新型研究型大学将“国际化”写入办学定位中。那么它们应如何在全球竞争格局下提升国际影响力,发挥中国大学的特色?
论坛上,与会校长们分享了各自学校在推动国际化方面的举措。例如福耀科技大学计划让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有一年的海外研修经历,并大力引进国际师资,旨在培养能参与并主导国际事务的顶尖人才;深圳理工大学除了大力引进华人科学家外,通过聘用外籍教授,构建多元文化交融的教学科研团队,同时,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与国际顶尖学术圈的联系。
“澳门大学的基因就是多元化与国际化。”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介绍,学校采用英语作为教学工作语言,非华裔师资队伍超过20%。他认为,新型研究型大学既要服务区域发展,更要具备国际影响力与贡献力,此外,还要加强高校基础研究,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与文化模式,为全球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中国方案”。
“国际化是时代发展的自然结果,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准备好拥抱它。”王树国强调了优质资源共享在国际化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大学应打破壁垒,推动学生互访、课程互通、科研协同,让学生在多元文化中成长;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基础研究应更聚焦于“别人没想到、没做到”的前沿领域。在AI与智能制造时代,基础研究与应用场景几乎同步出现,必须打破“基础—中试—转化”的线性思维,构建“创新一体化”体系。
王树国呼吁:“我们要以更开放的胸怀,让中外学生共享资源,共同成长,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化教育。”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