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由西南交通大学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人工智能与社会意识实验室承办的“第三届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交叉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在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召开。
开幕式后,8位中外专家围绕“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交叉研究”核心主题,分阶段带来高水平主旨报告,形成全球智慧对话本土实践的学术交流格局。
主旨报告上半场,与会专家聚焦全球治理与技术伦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MAHONEY,JosefGregory、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曾敬涵、悉尼大学副教授谢耀东,分别从智能时代思想生成逻辑、全球AI治理路径、AI与教育公平等角度分享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教授成素梅则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出发,解读智能时代财富观的当代价值。
下半场报告环节,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徐浩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剑波、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张锐昕,分别围绕数智时代国家治理逻辑、技术与思政教育融合、AI+城市治理实践展开分享。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人工智能与社会意识实验室主任谢瑜,聚焦情感计算的伦理关切,呈现实验室研究特色。中外专家的报告既立足学术前沿,又紧扣国家与地方发展需求,为学科交叉研究提供多元视角。
分组研讨环节,三个分论坛同步展开深入研讨。分论坛一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数智化创新研究”,结合智能传播思政课“精准叙事”、人机共生治理等选题,探索数智化赋能思政教育路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剖析数智时代意识形态风险。分论坛二聚焦“智能时代的科技伦理”,围绕算法霸权反思、情感劳动异化等选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构数字资本主义下的伦理困境,探讨前沿技术伦理边界。分论坛三聚焦“智慧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结合新质生产力助乡村治理、智慧社区构建等选题,结合本土实践探索数智化治理路径。
据悉,本次会议共征集到学术论文500余篇,经过组织专家组的匿名评审,共评选出一等奖论文10篇,二等奖论文25篇,三等奖论文45篇,并将80篇优秀论文收入会议论文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