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聚未来,众行致远。”10月11日,2025国际光化学技术与产业大会在武汉开幕。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800余名嘉宾参会,围绕光化学领域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展开探讨。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其林、方维海、吴骊珠等院士、专家到会为光化学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大会开幕式现场。武汉光化院供图
湖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文兵,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孟晖,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彭双阶,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张镧,武汉市科技创新局二级巡视员刘红,青山区区长沈涛等嘉宾出席开幕式。
张文兵在致辞中表示,湖北要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继续把光化学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引擎,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在光化学合成、仿生光化学、光化学减污降碳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标志性成果。构建协同创新格局,积极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光化学产业全链条发展路径,主动链接全球资源、拓展合作空间。营造一流发展环境,落实好减税降费、金融支持等惠企政策,加大人才“引、育、留、用”力度,形成技术、人才、企业聚集效应,为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注入强劲动能。
孟晖介绍,武汉拥有1家国家实验室、3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55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叠加近百所高校、超百万在校大学生及丰富院士资源,形成“人才+科研”双重保障。
据了解,未来,武汉将从三方面推动光化学产业升级:一是统筹“一城两廊”建设,优化空间布局;二是通过“揭榜挂帅”攻关关键技术,推动石化产业向精细化工新材料转型,以青山区为核心打造新材料产业功能区;三是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武汉英才”计划,引导超百亿元资金投入光化学领域,推动产业从“有基础”向“成规模”加速迈进。
“自20世纪初揭开光与分子作用机制以来,光化学历经百余年发展,已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应用前沿。”吴骊珠在大会组委会致辞中表示,当前光化学正处于纳米控光、生物感光、量子调光的交叉创新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前沿赛道。
本届大会为期三天,设置34场高水平学术会议、产业论坛及企业展会,除国内顶尖学者分享外,大会还特邀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本杰明·李斯特(Benjamin List)出席闭幕式,旨在通过全球智慧碰撞,为武汉光化学产业引入前沿技术和合作资源。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