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保团体正在就是否禁止将转基因生物释放到野外展开讨论。据《自然》报道,数十个非政府组织呼吁暂停合成生物学在野外的实际应用,他们认为这种方法会产生不可预测的后果。合成生物学正被研究作为对抗疾病、控制害虫和帮助濒危物种的工具。但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全面禁止过于严格,并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在本周于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大会上,一项禁令提案将面临投票表决。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各国政府和民间社会组织聚集在一起,指导全球保护政策。意大利环境保护与研究所野生动物局局长、生物学家Piero Genovesi说,虽然联盟成员做出的决定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它们确实会影响许多国家的立法。
Genovesi说,如果成员投票支持拟议的禁令,它“可能会在欧洲或澳大利亚等地区产生更大影响,那里有许多研究专注于开发基于合成生物学的新工具,以提高保护行动的效力”。
到目前为止,超过240名科学家签署了一封公开信,要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成员拒绝这项禁令,Genovesi就是其中之一。
这并非保护主义者首次就是否应允许对野生物种进行基因工程改造进行辩论。2016年和2018年,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上,曾有人提议暂停基因驱动技术,即一种使工程基因在种群中迅速传播的方法,但最终均被否决。
支持最新提案的人士认为,基因生物技术对自然,尤其是对昆虫的影响难以预测,且可能不可逆转。专注于保护蜜蜂和其他传粉媒介的法国非营利组织POLLINIS的科学顾问Joann Sy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些新技术可能会加剧本已威胁传粉媒介的压力。”
目前已有80多名研究人员签署公开信支持禁令,信中表示,转基因生物的部署“发展速度超过了安全与风险评估的速度”,并且“除非能够证明对传粉媒介、生物多样性或生态系统没有直接或间接的风险,否则不应进行释放”。
其他人则持不同意见。坦桑尼亚Ifakara健康研究所的昆虫学家Dickson Lwetoijera认为,转基因蚊子有助于根除疟疾,这种疾病在2023年导致近60万人死亡。“对合成生物学实行全面禁令,是在剥夺科学界有望解决疟疾这一持续挑战的机会。”
基因驱动技术也正在其他保护领域进行探索,例如,通过修改对雌性生育能力至关重要的基因来控制岛屿上的入侵啮齿动物,或者通过引入基因改变使一种濒危蛙类对有害真菌产生抵抗力从而保护它们。
一只斑蛙正在接受壶菌检测。对这些青蛙进行基因改造可以帮助它们增强对感染的抵抗力。图片来源: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
?
一些反对禁令的科学家建议,应根据具体情况,在各国相应监管机构的监督下评估合成生物学项目的风险。
作为入侵物种方面的专家,Genovesi表示,在评估将生物体释放到野外的风险时应非常谨慎。最近,他本人对旨在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复活”灭绝物种的研究持反对立场。然而,他并不支持拟议的基因工程禁令,因为“对创新关上大门是危险的”。
他补充说:“生物多样性危机如此严重,我们确实需要新的工具。”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