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维维
近日,新加坡盛港一处公寓内发现华裔父女非自然死亡的案件,受到国内外媒体关注。七十多岁的父亲在卧室中化为白骨,现年47岁的女儿Xu Na(音译为徐娜)则倒毙在客厅门边,两人死亡时间相差约一个月。
这起悲剧最初因“命案”引发关注。随着昔日同窗的追忆与徐娜尘封十余年的个人博客重现天日,一个不为人知的天之骄女形象开始走入大众视野:她勇于尝试、内心丰盈,曾在异乡的孤独中追求理想。
警方公布照片,呼吁徐娜的亲属出面
?
剑桥博士毕业,曾在法国担任研究员
命案于10月6日下午曝光。据新加坡媒体报道,一名七十多岁的楼下住户因发现天花板持续渗漏血水并散发强烈异味,让儿子上门查看,从而发现这起案件。
新闻曝光后,45岁的餐厅老板徐荣通过警方发布的照片,立刻认出了昔日同学徐娜。据他介绍,徐娜一家来自中国东北,其父母都是研究人员,早年移民新加坡,徐娜则是在中学时期前来求学。
徐荣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徐娜一同攻读计算机科学。他形容徐娜是一个内向、有礼貌且非常聪明的人。“我们本科是同届,起初她和我们不太熟。直到她加入了国大的华语学会,我才认识她。”他回忆道,他们过去常一起打乒乓球,上次见面还是在20年前。
徐娜拥有一份亮眼的学术履历:2001年本科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系,2003年获该校硕士学位,2008年取得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并于2009年至2012年间在法国国家数字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担任科学研究员。
据媒体披露,徐娜曾开通过一个名为“Dana N. Xu”的个人博客。如今,它成为还原徐娜生前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
博客记录始于2010年1月12日,止于2013年4月29日。徐娜曾在其中晒出自制晚餐、绘画习作,还有共24篇长短不一的博文。博客中,她袒露,人生信条是奥本海姆的一句话:“愚者在远方寻找幸福,智者在脚下培育幸福。”
徐娜的自制晚餐 图源其博客
?
徐娜的画 图源其博客
?
从数千字的博文中可以看出,徐娜是一个勇于突破自我的人。在首篇博文里,初到法国的她写道:“这是一个崭新的十年……正是改变生活方式的好时机。我来到了陌生的国度……或许我不得不用熟悉的语言自言自语。”
博文里,她会悄悄许下心愿:买一本法语小说,熟练掌握法语。
这位认真生活的姑娘还将生活比作“吃榴莲”。她回忆,从新加坡探亲返回法国时,曾给同事买了榴莲巧克力。从没吃过榴莲的同事,要么因为气味直接拒绝尝试,要么尝了之后就后悔了。
这让她回忆起自己的经历——从讨厌榴莲,到接受它、喜欢它、爱上它,至少花了半年时间。也让她感慨:“生活中有很多事都像尝试榴莲一样。黎明之前总有黑暗,春天到来之前必有寒冬。”
徐娜 图源其博客
?
在细微处,体味生命的哲学
徐娜的博客中充满了她对生活的热爱、观察与哲思。
她喜欢散步,漫步在凡尔赛花园,看到天鹅在薄冰上行走,会好奇“雕像会不会觉得冷”;她会观察阳台上的蛛网和蜘蛛,和蜘蛛邻居“和平相处;她会给自己当“水管工”,为疏通堵塞的洗手池和浴缸而骄傲;看到老年夫妇携手推着小车购物,她会觉得温馨;到法国朋友家里吃晚餐,她会条分缕析地对比中西方的饮食与礼节。
她的文笔细腻而丰盈,带着一种“以小见大”的细腻质感,哪怕是漫步时的偶然所见,也能在她笔下串联起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其实,写作上的天赋,徐娜很早就具备了。她曾是新加坡英华初级学院奖学金得主。在英华初级学院期间,她曾赢得全国中学生现场华文写作比赛一等奖。
然而,徐娜的博客更新止于2013年4月29日,此后便是十余年的沉默,直至这场悲剧将她再次带入公众视野。
有邻居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徐娜一家人于2001年搬入新加坡盛港公寓。徐娜的母亲于2017年去世后,只剩父女二人相依为命,极少与邻居交往。“我们很少见到他们,因为他们总是待在家里。在走廊相遇时他们常低头快步走过,显得十分神秘。”
有邻居表示,徐娜疑似患有精神疾病,平日依赖父亲外出购买食物。“我曾看见她边走边手舞足蹈,举止有些异常,每次都由父亲陪同外出。”
根据邻居对二人日常活动的观察,以及两具尸体的腐烂程度,警方据此推测,父亲可能先于女儿约一个月去世,而徐娜则因无法生活自理而饿死。警方将此案列为“非自然死亡”,并呼吁知情民众协助联系其亲属。
曾经的天之骄女以这种方式离世,令人唏嘘。博客停更以来的十余年间,她经历了哪些事情?目前尚不得而知。
在徐娜的博文里,除了积极的生活态度,也常常能感受到她在异乡的孤独。
作为法国社区里唯一的亚洲人,她的文字浸透着浓郁的乡愁。看到除雪车,她会怀念儿时与同学在东北的扫雪时光;在食堂吃到“豆芽”,用到筷子,她会倍感亲切;思家时,她会写“当我望见妈妈读书时,就会感到安宁”。
许多人被打动的是她为数不多的一篇中文博文。题目是《回家吃饭》,简单的文字中是对母亲和家的思念。
过年了,真想回家吃饭!
小的时候,每次做饭前,妈妈都问我:
“今天想吃什么”。我的回答每次都一样:“随便”。我是个不挑食的孩子,有什么就吃什么,只要可口就行。妈妈后来对我说,每次问我是为了尊重我,每次我的回答都让她觉得很贴心。没想到我随便的回答竟也给了妈妈一丝温暖。
每次回国,也是回家,妈妈都问我:
“想吃什么”。我的回答总是:“家常便饭”。不是我不挑食,而是在国外吃上一次地道的家常便饭很难。有人说,最好吃的饭菜还是妈妈做的。的确如此。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