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心脏疾病,其中暴发性心肌炎最为凶险,常在短时间内导致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死亡率超过50%。面对这一难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教授汪道文团队率先提出并成功实践了“中国方案”,通过“以生命支持为依托的综合救治”方案和“极早救治”理念,将我国患者的住院死亡率降至5%以下,疗效远优于国际传统治疗方案。
然而,救得活并不代表彻底康复。部分患者在出院后仍会因炎症反复而逐渐出现心功能下降和慢性心衰,这成为新的临床困境。
对此,汪道文团队继续探索,并接连取得突破:今年4月,国际期刊《英国药理学杂志》报道他们发现羟氯喹能减轻炎症和心肌损伤;日前,《BMC 医学》发表了由该团队牵头的多中心临床试验(HYPIC试验),证实羟氯喹能改善慢性炎症性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这是全球首个证实羟氯喹在此类疾病中疗效的临床试验,填补了长期存在的治疗空白,也为国际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中国经验”。
汪道文(右)与团队成员在实验室
治愈者的慢性化救治难题
暴发性心肌炎发病快,致死率高,在急性救治层面,“中国方案”将我国暴发性心肌炎死亡率降至3.7%,明显低于西方传统方案。
在治疗理念上,西方多依赖强效免疫抑制药物,通过“压制”免疫反应来控病。汪道文团队则提出了“中国方案”——在ECMO等生命支持设备的保障下,配合激素和丙种球蛋白的免疫调节,“极早识别、极早诊断、极早预判、极早救治”。该模式显著提高了暴发性心肌炎患者在急性期的存活率。
而这仅是为患者争取了生存的第一步,一个更长期的问题随之产生——出院后的慢性炎症与心肌持续损伤。
通过长期随访,汪道文团队发现,约24%的幸存者会进入慢性心肌炎阶段,进一步发展为慢性炎症性心肌病。这类患者并非简单“痊愈”,而是经历长期、反复的低度炎症——导致呼吸困难、水肿等慢性心力衰竭症状,肌钙蛋白等心肌损伤标志物持续升高,以及心律失常。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针对慢性炎症性心肌病一直缺乏经循证医学验证的有效药物。常规的心力衰竭药物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却难以显著降低死亡率或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如心血管死亡、因心衰或心肌炎复发再住院等,形成了重要的治疗空白。
汪道文坦言:“在临床随访中,我们看到,一些心肌炎患者挺过急性期后,长期受困于慢性心肌损伤和心力衰竭。如何让他们‘活得更好’,是医学难题,更是我们必须直面的责任。”
机制探索:老药的新作用
在临床工作中,汪道文团队陆续遇到常规免疫抑制治疗反应不佳的慢性炎症性心肌病患者。面对这一科研“新堡垒”,团队继续探索长期治疗的新路径。
他们出乎意料的将目光投向了一种“老药”——羟氯喹。
羟氯喹是一种有着六十余年历史的喹啉类衍生物,最初用于抗疟疾。随着医学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它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并已广泛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
团队成员、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副教授崔广林介绍:“在梳理国内外文献时,我们注意到,羟氯喹具备较强的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理论上可能干预慢性炎症反应并减轻心肌持续性损伤。”
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在读博士研究生何武说:“那段时间我们翻阅了大量资料,尝试把病人的临床情况和药物作用机制相衔接。”
团队将羟氯喹的多个作用靶点进行了比对,发现其既可能抑制自身免疫异常激活,又可能改善心肌细胞损伤及纤维化进程。2020年6月,这些惊喜的线索促使团队正式启动相关研究。
当时,该方向在国际上尚未有系统性探索,这支中国团队率先开启了羟氯喹的“老药”新研究。
首要难题便是如何在实验室里重现慢性炎症性心肌病的复杂病理过程。他们选择了自身免疫性心肌炎小鼠模型,并不断优化诱导条件,最终建立起一个能稳定反映临床疾病特征的实验体系。
研究结果显示,羟氯喹能减轻心脏受损、改善心功能,同时在控制长期炎症方面表现出良好效果。
进一步研究发现,羟氯喹的关键作用机制在于打断了免疫系统“过度反应”的恶性循环,就像按下了刹车,让免疫攻击不再持续存在。这一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英国药理学杂志》。
随后,团队进一步聚焦于CXCL16–CXCR6信号轴这一潜在关键环节。为了回答其在炎症进展中的具体作用,团队应用了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和多色流式细胞术等前沿技术,逐步描绘出免疫细胞在慢性炎症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然而,如何在海量数据中筛选出可靠的标志物、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实验结果间寻找规律,曾一度让研究陷入停滞。
想起那段时间,崔广林哭笑不得:“当时,我们的实验数据常常是第二天就推翻了头一天的假设,经常觉得一切又要重来。”
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汪道文带领团队逐渐捕捉到了羟氯喹影响免疫反应的线索。几经反复验证,团队最终确认了其对免疫异常活化的调控作用,也为后续的临床试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临床验证:HYPIC试验带来新突破
由此,名为HYPIC的多中心、II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正式启动,这是从实验室走向病床的关键一步,其目的是检验羟氯喹在真实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可以理解为,把实验室里的结论,放到临床中做一次真正的考验。”何武说。
长期随访的结果令人振奋。和单纯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炎的对照组相比,羟氯喹组的严重心血管事件明显减少,比如心源性死亡、心衰或心肌炎复发导致的再次住院、心脏移植和起搏器/除颤器的植入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患者的心功能指标也出现改善,而且大多数人对羟氯喹的药物耐受性良好。
为进一步解释这种改善来自哪里,汪道文又带领团队采用了国际先进的 Olink蛋白组学进行检测,这是对血液中炎症“指纹”的精细扫描。
检测发现,接受羟氯喹治疗的患者有16种关键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下降,并接近正常水平,这为药物疗效提供了分子层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在整个随访中,没有出现严重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汪道文介绍:“HYPIC研究是全球首个针对这类患者使用羟氯喹治疗的临床试验,并且和以往只能‘压一压炎症’的方法不同,羟氯喹既能通过调节免疫改善心功能,又能减少心肌炎的复发,而且安全性良好,为患者提供了更持久的保障。”
日前,这一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医学期刊《BMC 医学》。
至此,从“为何可能有效”的机制研究,到“确实有效且安全”的临床试验,羟氯喹在慢性炎症性心肌病治疗中的潜力已经得到系统验证。
崔广林说:“我们不仅证明了它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复发风险,更重要的是,它终于为这一类患者提供了一种基于循证医学依据的长期治疗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成果不仅先后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还于近日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暨世界心脏病学大会上进行展示交流,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2025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心肌炎会场,汪道文与来自世界各国的心肌炎专家进行交流讨论 受访者供图
“这项研究的意义当然不只停留在学术层面。对患者来说,羟氯喹作为新的免疫调控手段,能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改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进一步完善了从急性期救治到长期管理的治疗路径,让未来的日子更加可期。”汪道文阐释,该研究也为全球医务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借鉴的“中国经验”。
论文相关信息:
https://doi.org/10.1186/s12916-025-04301-w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