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斯斯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24/9/29 18:44:38
选择字号:
王振义院士:放弃申请专利,最大心愿是病人康复

 

中共中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于9月29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分别授予“共和国勋章”“友谊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奖章并发表重要讲话。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校长、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原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王振义带领学生在上海各大医院,寻找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 本文图片均为 瑞金医院 提供

  ?

1924年11月出生的王振义院士,即将步入一百周岁。他创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上海方案”,攻克了最凶险的一种白血病,并且放弃申请专利,只为让更多的病人“吃得起药”,被誉为“中国药神”;他潜心研究血栓和止血,建设了血友病中国诊疗体系,将中国相关血液学研究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他二十年来每周坚持和学生在一起“开卷考试”,深入思考和诊治疑难病例,培养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才,还造就了“一门四院士”的传奇。

因身体原因,他未能前往人民大会堂领奖。当日上午,瑞金医院党委书记瞿介明和副院长赵维莅一早来到王振义院士家中,和他一起收看授奖直播仪式,并向他表示祝贺。

9月29日,王振义院士在家中收看授奖直播仪式

  ?

谈及获奖感言,王振义院士表示:“得到这样的国家级荣誉,我感到很荣幸,也非常高兴,这个荣誉意义很重大。”同时,他也表示,今后,国家的医疗事业、科研工作还需要年轻一代前赴后继,不断付出努力,不断去创新与钻研。

攻克最凶险的一种白血病,患者5年生存率从10%提高到95%以上

王振义出生于上海,兄弟姐妹八人。194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震旦大学附属中学(现向明中学)毕业,免试直升入震旦大学医学院,并在1948年以总成绩第一的名次毕业,留在了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内科工作。

在谈及当初为何会选择血液病救治作为专业方向时,王振义坦言:“当时我想血液病应该不难吧,只要一台显微镜就能解决诊断问题,所以觉得自己很能胜任,真没想到血液病这么复杂,这么难治。”

王振义与学生陈竺、陈赛娟一起讨论APL治疗方案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作为最为凶险、病情恶化最快、致死率最高的一种白血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有90%的病人将在半年内死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王振义刚开始负责瑞金医院血液科的病房工作,而短短半年时间内,病房里50个白血病人都相继逝世,这让他受到巨大的打击,攻克这一疾病治疗难点,也成为他从医的动力。

曾学习过中医、有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理念的王振义,在当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肿瘤细胞除了被杀死,能不能劝他们“改邪归正”呢?用诱导分化的方法能不能让坏细胞变好?

经过8年的奋斗和探索,尝试了无数种方法,测试了无数种药品,王振义最终发现国产的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在体外将APL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

1986年的一天,一个身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小女孩在上海儿童医院奄奄一息,绝望的家属苦苦哀求医生,王振义的夫人谢竞雄正是上海儿童医院的顾问,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正在研究这个疾病而且取得了进展,所以一回家就把这个小病人的情况告诉了王振义。王振义仔细研究小女孩病情后决定,让小女孩服用尚处于试验阶段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

当时有人劝他说:“您早已经功成名就,用新药来治疗一旦有啥问题可就名誉扫地了,还是别冒险啦。”但王振义说:“我们经过8年的研究,我相信科学,我有信心!”

奇迹出现了,小女孩只吃了一个星期左右的全反式维甲酸,病情就出现转机,最终达到完全缓解。如今,近40年过去了,当年的女孩依然健康地生活着。这次治疗是世界公认的诱导分化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的第一个成功案例,王振义因此也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

那一年,王振义和他的团队共收治了24例病人,其中23例的病情得到了完全缓解,剩下的一例加上化疗也得到了缓解。1988年,王振义将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血液》上,这篇论文先后被《自然》《科学》《细胞》等国际前沿学术期刊引证,成为全球百年来引证率最高和最具影响的86篇论文之一。

此后,王振义和学生陈竺、陈赛娟等又一起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方案,并从分子生物学将这个方案研究得明明白白,最终使得这个曾经最为凶险的白血病5年生存率从10%提高到95%以上,成为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该成果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上海方案”,并被国际权威指南指定作为一线经典治疗方案,还被誉为“新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八大贡献”之一。

令人敬佩的是,王振义在找到攻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特效药”后,并没有为全反式维甲酸申请专利,而是急切地希望能让全世界所有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都尽快获得治疗,他无偿地将这种药和方案向全世界免费推广。这种被患者称为“特效药”的黄色小药丸,只要口服就有效,一盒药当时售价11元,即便近40年过去了,这盒药也只有290元,还可纳入医保,而类似的肿瘤治疗药物价格都高达2万元以上。

造就“一门四院士”传奇,二十年如一日“开卷考试”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更好地探究血液学和血液病的奥秘,王振义联合瑞金、仁济、新华、九院的血液科和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组建了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并出任首任所长。如今,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已经成为全世界血液学界无法忽视的“重镇”,承担了100多项国家级课题。

以上海血液学研究所为基地,王振义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陈竺、陈赛娟、陈国强三位院士便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他也因此造就了“一门四院士”的传奇。

2023年,在致敬王振义院士从医执教75周年座谈会上,三位院士学生为王振义送上祝福

  ?

陈竺和陈赛娟是王振义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陈赛娟回忆:“那时候,王老师不但手把手指导我们做实验,还每天晚上帮我们补习外语。”1984年,王振义力荐陈竺夫妇赴法国留学。1989年,陈竺夫妇回到了祖国,成为王振义院士的左膀右臂,分别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遗传学两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并最终开辟出一片全球瞩目的基因研究新天地。

海南医科大学校长、交大医学院原院长陈国强院士也是王振义的得意门生,他常说,“那时还没有电脑,写了论文后王老师一遍遍修改,我就根据修改的内容一遍遍整理、抄写,王老师前前后后改了10次,近2万字的论文,我就重新整理、抄写了10篇。”

王振义说:“当一个人到达科研顶峰的时候,接下来可能会走下坡路,所以当自己在抛物线刚下降时就应该退下来,让下一代更强的人来替代自己的岗位。这样,这根抛物线就会一直朝上叠加而不会下滑。这对整个事业的发展更有利。”1995年,王振义主动让贤,举荐学生陈竺担任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

王振义院士和学生在一起查阅最新的文献资料

  ?

为了培养青年一代人才,2003年,王振义主动要求学生们对自己进行“开卷考试”。每个周一学生们把自己临床上碰到的疑难病患者的病历发给王振义,他立刻开始针对这些难题搜索全球的最新文献,每周四做成PPT到瑞金医院与大家一起探讨,每次他讲的都是国际上最新的进展、成果或解决方案。

如今,根据王振义院士开卷考试的疑难病例而出版的《瑞金医院血液科疑难病例讨论集》已经出了三本,第四本也正在整理中。对疾病的执着探究,不仅使患者摆脱疾病困扰,也让更多的年轻医生学会医学诊断的思路,这是王振义对学生们最大的支持。

多年来,在国内外获奖无数的王振义还将奖金纷纷捐赠给医院,他为贫困患者助力的瑞金医院“广聚善爱”(慈善)基金项目捐款,至今已经有65位病人从中获益,他同时还为“广慈临床创新技术奖”注资,鼓励青年医生创新发展。2024年5月,王振义的儿子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又再次捐款,希望为mRNA疫苗的研究助一臂之力。

王振义常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病人康复,看到事业在传承。

2024年6月,陈赛娟院士、陈竺院士和赵维莅教授为带头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病转化医学研究创新团队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

  ?

2024年6月,陈赛娟院士、陈竺院士和赵维莅教授为带头人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病转化医学研究创新团队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这支肇始于王振义院士的团队,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到“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从肿瘤诱导分化疗法到CAR-T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他们勇往直前,不仅在全球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更为世界医学奉献了肿瘤治疗的中国智慧。

(原标题:“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王振义:放弃申请专利,最大心愿是病人康复、事业传承)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研究生学位论文如何顺利通过外审和答辩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