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8/16 15:31:45
选择字号:
中国医师节!16位院士专家畅谈“职业与执业”

 

编者按:2024年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节日主题是“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广大医务工作者是人民健康的守护者,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务工作的灵魂,弘扬医学人文精神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中国医师节是彰显党和国家对医务工作者关心关爱、弘扬医务工作者崇高精神、展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良好精神风貌的重要契机。

为此,本报编辑部诚邀两院院士、专家学者围绕“职业与执业”这一关键词,畅谈对医生、医学、医患关系的所思所感所悟。


  ?

陈可冀:一名好医生,首先是好人

“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时可误人”,这是我的老师岳美中教授的座右铭,也是他时刻铭记在心的行为准则。

中医看的不仅是人患的病,更是患病的人。要为患者解除病痛,一方面要认清疾病,诊疗得当;另一方面要将患者视为有思想、有情感的社会人。

我们要把每一位病患都当成自己的亲人,发自内心地以自己心换患者心,想患者所想,并且不厌其烦,始终真诚。

或许,医学生从学校毕业穿上白大褂就是一名医生了,但是做一名好医生却不那么容易。做一名好医生,要首先是个好人,是个有崇高的同情心和责任感的人,能够真正把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家人、孩子、父母一样对待。

一名好医生要有精湛的技术,没有熟练的技术是成不了一名好医生的。就一名中医医生来说,读经典、多临床、常总结都很重要。降低失误率,这是作为医生的责任,也是我们生而为人的良心。

我们一定要把中医中药知识和西医西药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守护国人的健康。(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辰:医学是块“合金钢”

如果将医学比作一块钢,则这是一块由多种元素混合造就的、能够承担照护人的生命健康这一极致使命的全要素“合金钢”。这块钢除了生命科学的元素,还包括数学、化学、物理、地理、天文等理学的内容,以及工学的成分,只有这样才能造得出CT、制得成药物。社会科学如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同样是医学的重要基础,是“合金钢”的重要元素,但这恰恰是当今医学界所严重缺乏的。社会科学讲的是人际关系、讲的是人际之间的生产关系和其他各种关系,社会科学是人际能够讲得出规律、说得清道理,有时甚至列得出方程的部分,比如经济学。有社会科学作为基础,医学界才能凝聚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产生照护健康的社会行动。

一个真正的医生、一个大医生需脑中有思想、胸中有气度、心中有情感、腹中有知识、脚下有立场、手上有技能,他的知识结构、眼界眼光、思维方法以及对事物的判断、处理手段是不一样的。这样的大医生一定是综合掌握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内涵并善加应用的人。要想得医学之道,必修综合素养,而绝非局限于“生命科学”。(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志愿:机器先进,但不能代替医者温暖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医疗模式更多的是把病人视作一个客观的对象,大多数医生的眼睛里只看得到病。而事实上,病人的心理状态、生理状态,还有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对于社会的理解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他的病情,所以病人是一个整体。

临床上,我要求学生不要急着看病人的检查报告,而要先耐心地倾听病人的讲述,特别是对病情外的细节多加关注,往往细微的一句话背后,可能潜藏着疾病的蛛丝马迹。在耐心倾听后,再仔细给病人做体格检查,结合主诉和体格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耐心地倾听病人的讲述,不仅能帮助医生作出更准确的判断,还能增加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感,而这一点恰恰是当下的医患关系中最为缺乏的。

要想获得病人的信任,不仅要有智商,更考验医生的情商。医生所必须具备的情商,绝不是敷衍病人、打发病人的技巧,而是要真心和病人交流,取得他们的信任。有些医生可能会把理由归结于病人太多,没时间交流。确实,门诊时间是有限的,但在有限的时间里还是可以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病情给病人讲清楚。给病人信心,他就不会感到绝望,也就更能配合治疗了。(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荷凤:医者以仁爱之心救死扶伤

医学是多学科交叉、社会实践性强、需终身学习的一门学科。大学毕业后,我在金华人民医院的各个科室轮岗实习,轮到妇产科时,觉得妇产科虽然非常忙,但也非常“干脆”:生下来一个,解决一个问题。看到每个新生命的诞生,我都觉得很感动,这也是我后来选择这个方向的原因。

从医那么多年,我觉得有四点很重要:第一,今天要比昨天更了解生命;第二,怎么减轻病人的痛苦;第三,怎么让人的生存质量更高;第四,在医学创新中把生命意义进行定位。

年轻一代热爱科学并且热爱医学很重要,希望他们从年轻的时候就葆有善良,让我们的医学既有科学的深度也有人文的温度,为全人类服务。

不管作为人还是医生,成长中最重要的就是善良。如果只能在容貌和智慧中做选择,我们选择智慧;如果只能在智慧和善良中做选择,作为医者,我们选择善良。

医者不仅要救死扶伤,更该有一颗仁爱之心。仁爱之心体现在我们对患者的关怀、对患者家属的关注,留意每个治疗阶段中他们身心的变化,并对此给予一定的关心。有时候一句问候,患者以及家庭可能会记一辈子。一个真正优秀的医者,一定是兼顾技术与温度的,能够在生理和心理上同时治愈患者。(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

安友仲:我们需要“纯粹的医师”、“精诚”的大医

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便有“医”字。最初的行医者是一些勤于观察思考、善于分析总结的人,他们较早地掌握了某些疾病的规律,而且乐于助人解疾除厄。因此,医者的前提是既有善于观察思考的“精识妙术”,也要具备乐于助人的“诚恳仁心”。

科学在现代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医学并非完全是科学。

在汉字的演变中,毉(醫)或从“巫”或从“酒(酉)”。文艺复兴带来科学的迅猛发展之前,中西医学实践都侧重于观察总结人体对于“病邪”的反应规律,从而有了对于人体特征“阴、阳、寒、热、虚、实”以及“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的分类。

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将大量科技引入了医学,使人们认识了众多的病原体,使医学融入了更多的科学成分。医疗实践逐渐从侧重“调理人的反应(扶正)”发展为侧重“祛除病原体(祛邪)”,这的确是医学的进步。但部分同道兴奋于“祛邪”简捷有效的同时,渐渐忽略了人体对于“病邪”侵袭的主动调节和代偿反应差异,过度追求“治病”,且企图“御病于人体之外”;忘记了许多治疗的“双刃剑”效应和某些情况下人可以“带病生存”;放弃了“病症兼治”的医疗基本原则,淡漠了医疗“安慰与帮助病人少痛苦、有质量地生活”的初心。治疗人类疾病的医学,不该有地域的对立,而应有历史的传承与知识的扬弃。

信息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使得人们疲于应对学习而无暇冷静思考。良莠不齐的医学信息汹涌传播,大大提升了人们对于医疗的期望值和各种(正/误)理解;科技发展使医疗成本不断提升,甚至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医学知识的混杂繁复冲击着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并增加从医者的学习负担,使得医务人员“快餐速食”,急于接受“结论”,受内卷压迫乐于抢占先机。潜移默化中,“了解人”欠精,“帮助人”失诚。医患关系也因此而逐渐改变。

大道至简,大医精诚。为医者,须仁心、精术俱备。

仁心须诚,仁心不仅是乐于助人,还需要诚恳地了解并关心病人的疾苦,在诊疗中善于与患者及其亲友沟通交流,给予安慰帮助,且淡化个人对于诊疗过程得失及名利的追求。

精术,一是精湛,二是精简,是对于人体反应—病原本质及其相互作用核心机制的精准理解。

扎实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术“三基”训练,了解人与病原体的形态和功能,熟悉其相互作用的病理生理机制,“知症懂病”,才能从当今繁杂混乱的知识信息中去伪存真、删繁就简,逐渐掌握“精术”。

无论哪个时代,我们都需要“纯粹的医师”、“精诚”的大医。(作者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田兆兴:和谐医患关系信任是前提,医术是保障

二十载光阴荏苒,我仍记得在同济医学院攻读研究生时的一幕。那日,恩师在急诊遭遇了患者家属无理的要求——违规开具毒麻药品。面对这样的要求,恩师坚定地拒绝了。壮汉随即情绪失控,恶语相向,甚至威胁恩师。那时的我,年轻气盛,在壮汉举起板凳时,我选择了直接的方式,一记擒拿手将其现场制服,保护了恩师的安全。如今回想起那段经历虽不完美,却也是对恩师的一份赤诚。

如今,国家对医师的保护日益加强,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为医生筑起了一道道坚实的保护屏障。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一个良好的执业环境对于激发医生的工作热情、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至关重要。社会各界的理解、尊重和支持,是医生坚守职业操守、克服执业困难的坚强后盾。

医患关系始终是医学实践中最为微妙和重要的一环,信任是前提,精湛的医术是保障,更需要同情心和责任担当。去年,抢救室里,一位急性喉头水肿患者呼吸困难,情况危急,医护团队迅速行动。我紧握患者双手,坚定地告诉他:“别怕,有我们在!”在团队的协作下,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并避免了气管被切开,最终顺利出院。患者的感激之情,化作一面锦旗,深情的谢意,瞬间让我感受到作为医生的荣耀。

我常常对年轻医生说:“医生执业,医术、仁术、艺术,缺一不可。”医术是医生的立身之本,仁术是医患信任的桥梁,艺术则是沟通与创造性的展现。三者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医生的完整形象。医术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支撑,仁术让我们在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慰藉,艺术则让我们在与患者的交流中更加得心应手。只有将这三者融为一体,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患者健康的守护者,实现医学的最终目的——促进健康、治愈疾病、缓解痛苦。

这不仅是我对医生职业的深刻理解,更是对这一崇高职业的尊重和致敬。在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向所有医生致敬,感谢他们为守护生命、促进健康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愿每一位医生都能在职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者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积水潭医院急诊科主任)

孟化:以最大耐心和关怀对待每位患者

作为一名在代谢与减重外科工作三十年的医生,我深感医生这一职业的使命与责任。

在我看来,医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我们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我们对患者充满关爱与尊重。每一位患者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因此,我们在执业过程中,必须以最大的耐心和关怀去对待每一位患者。

多年来,我深刻体会到医患关系的重要性。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医疗成功的重要基石。我们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在与患者的沟通中,赢得他们的信任与理解。特别是在当前社会对医疗行业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医生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以更好地服务患者。

此外,作为一名医生,我深知医学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应对各种新的挑战。执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技术的提升过程,更是一个心灵的修炼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对患者的关爱之情。

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我希望每一位同行都能不忘初心,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为推动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作者系中日友好医院普外科·代谢减重中心主任)

王亮:每次诊治都承载生命之重和希望之光

作为一位血液病医师,我深知医生这一职业的崇高与责任。我们不仅是治疗疾病的专家,更是患者心灵的抚慰者。每一次诊断、每一次治疗,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和希望的光芒。

医学,是一门深奥且充满挑战的科学,它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治疗手段和药物层出不穷,这要求我们医生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便为患者提供最前沿、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中最为微妙的部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需要我们医生以真诚和同理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在血液病的治疗中,患者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时候,医生的一句鼓励、一个微笑,都能给予他们莫大的支持和力量。

在中国医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想对所有的医生同仁说,我们的工作虽然辛苦,但意义非凡。每一次成功的治疗,都是对生命的最高礼赞。让我们继续以专业的精神、敬业的态度,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同时,我也想对患者说,感谢你们的信任和理解。在治疗的过程中,你们的坚强和乐观,也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战胜病魔,迎接每一个健康的日子。(作者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血液科主任)

叶志东:医患携手为生命延续书写更多奇迹

医生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神圣的使命。我们肩负着拯救生命、减轻病痛的重任。

每当我穿上那件洁白的大褂,就深知自己肩负着无数家庭的期待和健康。每当我站在手术台前,都深知自己手中握着患者的生命与希望。

医学,是我永远敬畏的领域,它深邃而广博。在执业的道路上,我深刻理解到,医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科学,它不断发展、进步,我们必须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的精神。同时也时刻提醒自己,哪怕是最微小的细节,都可能关乎患者的生死存亡。

我们要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患者,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他们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同时,患者也需要给予医生更多的信任和理解。只有双方相互尊重、相互支持,才能共同战胜病魔。

在中国医师节即将到来之际,作为医生我深感自豪。这份职业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成就感,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洞悉。未来,我将继续在这条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用我的专业知识和真诚的心,为每一位患者的健康努力拼搏。愿我们的医疗环境更加美好,医患之间的信任更加深厚,共同为生命的延续书写更多的奇迹。(作者系中日友好医院心脏·血管外科主任)

孔琳:患者以性命相托,医者必全力以赴

作为一名抗癌前线的临床医生,我们肩负着治病救人的重任,这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使命与担当。医生的每一个治疗决定都可能对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产生深远影响。

医病先医心。我们不仅是治疗者,更是患者及家属的倾听者和支持者。用心倾听患者的心声,用专业打消患者的疑虑,以医者仁心筑起肿瘤患者康复之路。

你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在医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来临之际,让我们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医者初心、勇担健康使命,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作者系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院长助理)

张爱华:患者康复是每个医生最大的幸福

作为医生,首先有高尚的医德,其次才是精湛的技术。患者无论贫穷富有、从事何种职业,他们在医生眼里都是平等的,他们的康复是每个医生最大的幸福。

医患关系是在医学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医患关系需要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家属共同建立。尽管现代医学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仍有一些疾病无法根治,只能缓解症状。外科手术虽然对外伤和良性肿瘤有效,但更多复杂的疾病依然无法根除。药物虽然能治病,但同时也会给患者带来副作用,且医生很难预测哪些患者会出现不良反应,这就需要医生充分和患者及家属沟通。因此,医学的本质不只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包含人文关怀和尊重的艺术。(作者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肾内科主任)

李铮:医者初心是我们克服困难的源泉

医者是性命相托的人,而男科医师,是为民族实现繁衍昌盛的工作者。但实现从精子到健康宝宝的道路相当漫长。这需要我们找寻内心深处那份执着,那份追求与初心,这些是我们克服困难的源泉。

在当前医疗改革的关口,如何将男性健康送入寻常百姓家,需要几个方面的努力。第一,从细微处入手,比如抗衰老与饮食运动。第二,宣传推广男性健康理念;第三,在推动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重视男性健康的设施建设,为男科医师成长提供好的环境。第四,让男性健康进入校园,从娃娃抓起。

我很自豪,我是一名男科医师,也是一名男性健康执业者。我将竭尽所能,为天下家庭俱欢颜而努力。(作者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蚌埠医院执行院长)

郑健:医疗技术不能解决医学面临的一切问题

医学是关爱生命、促进健康、治疗疾病的科学、艺术和实践。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人群,他们来自不同发展水平的经济社会,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生活环境,所以医学同时具有社会和人文属性。医学的目的是诊断、治疗、预防、控制疾病,维护身体健康。

从20世纪到21世纪,现代医学的研究方式发生深刻转变,从纯粹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步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和谐的医患关系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建立“亲和友好、平等互助、尊重团结、健康稳定”的新型医患关系,是探索健康中国建设的有效路径。

医患关系是医疗服务活动中客观形成的医患双方以及与双方利益有密切关联的社会群体和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医患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共同体”。因为“医”和“患”不仅有着“战胜病魔、早日康复”的共同目标,而且战胜病魔既要靠医生精湛的医术,又要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积极配合。患者康复的愿望要通过医方去实现,医方也在诊疗疾病的过程中加深对医学科学的理解和认识,提升诊疗技能。对抗疾病是医患双方的共同责任,只有医患双方共同配合,积极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护人员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医疗技术和职业道德,这是取得病人信任的前提。其次,要理解和尊重患者,学会和患者沟通。患者的理解和包容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关键。当前医疗技术有很大局限性,在诸多疾病当中,据估计,目前我们真正能治愈的疾病不超过40%。人体细胞约有2万个基因,迄今我们真正弄清楚的不到10%。医学不是万能的,医疗技术不可能解决医学面临的一切问题。因此,患者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医生这一职业。医师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是中国共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作者系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

阮祥燕:医者的终身追求是为患者谋健康

医生是崇高而神圣的职业,崇高在于这个群体的职业是患者的生命相托,神圣在于这个群体的执业一辈子不能出错。

医患关系是爱与信任。因为患者的信任、医生的大爱,他们才能携手面对共同的“敌人”——疾病。为攻克疑难杂症,医生甘愿夜以继日,刻苦钻研,在执业的同时奉献自己的青春,在攻坚克难的同时造福广大患者。

我作为一位妇产科医生,深耕妇科内分泌、生育力保护领域数十年,每天接待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病患者,她们千里迢迢而来,把北京作为求医的最后一站,对医生寄予了无限的期盼。但面对无解的疾病及患者渴望的眼神,我和他们一样心里很难过。

如何帮到这些患者呢?这是激励医生利用临床工作之外的休息时间,去探索、去研究的动力。

我的团队目前已完成650多例卵巢组织冻存、26例冻存卵巢组织移植,均全部成功,已达国际领先水平。若该项目推广应用,每年可保护至少100万女童和年轻女性的生育力与全生命周期健康,每年可节省2000~3000亿元医疗支出。

无论付出多少,只要能给患者带来幸福,便是我一生最开心的事情。(作者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熊德海:让“医助”成为医患沟通的桥梁

在我国,绝大多数医疗机构都是全开放式、全天候接诊全国乃至不同肤色种族、不同宗派国别的就诊群体,几乎所有急诊患者都能在第一时间获得较为规范与合理的救治或转诊服务。这种没有任何地域与法律制约的零距离与全开放式医患关系,是很多发达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优越性。

而就医难,难就难在十几亿群体中的每个患者都希望获得顶级医疗机构或金字塔尖专家的诊疗服务。这就导致大城医者看不见患者尽头,小城医者看不见患者源头。多数患者奔波于各大医疗机构、徘徊于对比与甄选之间,又总在顽疾不治与服务不满之间碰撞,甚至诱发极其严重的伤医事件。

那么,该如何改善当下医患关系,为医师营造良好执业环境?首先,借鉴国际上某些先进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在全社会增设医学助理岗位(简称医助)。这些具备医学背景的医助人员可以深入社区乃至每一个家庭,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最基本的医疗咨询和救治顾问等服务,在医患之间架起有效沟通的桥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医患误解与冲突,并有效节约社会资源。

其次,利用现有网络与 AI等现代科技优势,建立高效运行的患者-医助-专家共享的健康大数据网络公共平台,明晰对应的诊疗导向与需求服务,减少医疗与社会资源的浪费。

最后,加强对医疗队伍的自身管理,让专业机构对医师进行依法执业、规范诊疗、技术培训、自律维权等全方位统筹与协调,建设更加和谐的行业体系。(作者系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主任医师)

钟玉萍:患者性命相托是医者前进的动力

职业在字典里的解释是个人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执业是指从事某一职业。医生作为一个以病人为对象的职业,在工作中有很多不同于其他职业的地方。

从职业的角度来看,社会呼唤善良的医生、好的医生,社会也有义务保护我们的医生。医生很辛苦,但如果大家都能理解这份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我认为全社会会更珍惜和尊重这份职业。

从执业的角度看待医生,首先要有一颗悲悯的心,尊重生命,尊重患者。其次,要有很强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不仅仅来源于理论知识,还要主动到临床一线接触病人、与病人沟通,了解疾病的真实情况。此外,还要注重人文关怀,有一个终身奋斗的目标,把患者性命相托作为前进的动力。(作者系青岛市市立医院血液科主任)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预见未来:“天关”卫星“前传”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