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下午,2024中国科技青年论坛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以下简称TR35)中国区发布仪式在上海闵行大零号湾科创大厦开幕。活动发布了2023年度TR35中国区入选者名单,其中最年轻的为27岁。
2023年度《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入选者。本文图片均为主办方供图
自1999年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关注全球年轻研究人员和创新者,评选出“TR35”名单,而后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和创新者被列入其中。2017年,TR35中国大奖首次启动。过去6年,TR35评选出了210位优秀的青年人才,来自不同的领域、拥有不同的背景。TR35的评选考察候选人的创造力、影响力、进取力、未来潜力和沟通力,将入选者分为发明家、先锋者、创业家、人文关怀者以及远见者。
从此次入选者名单来看,两位最年轻的入选者为27岁,分别是生数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鲍凡,以及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胡耀文。鲍凡带领团队开发中国首个长时长、高一致性、高动态性视频大模型 Vidu。胡耀文则引领基于薄膜铌酸锂光子平台的光电融合芯片研究,实现对片上光子高速、高效的光电调控,为实现未来全光电融合芯片提供全新发展路线。
此外,记者注意到此次入选者中,大模型企业月之暗面(Moonshot AI)创始人杨植麟也作为“创业家”在列。去年,月之暗面成立近半年后便推出一款全球首个支持 20 万汉字输入的智能助手 Kimi,这一数字在今年更是扩展至200万。Kimi爆火出圈,将中文AI大模型带进了“长文本”时代,而1993年出生的杨植麟也一度被冠以“AI天才”的名号。他的入选理由写道:“用精悍的团队实践大模型的‘规模法则’,实现大模型能力持续提升和长文本技术服务的普及。”
纵观此次入选者的研究领域,涵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个方向。而在这些研究中,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各个方向上都存在AI技术参与的成果,除了AI大模型的研究之外,还有AI辅助建模、深度学习辅助成像等等。从35位入选者的入选理由中看,涉及AI的超过四分之一。
此外,此次活动还发布了近六年来中国区域的评选和全球区域的评选之间不同维度的对比结果。
从研究领域的分布来看,中国区域排名前三的是材料科学与应用、生物科技与医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三个领域,而且各自的占比都超过了20%。相比之下,全球名单里排名第一的是人工智能,占据了将近30%的比例,第二是生物科技与医药,第三是能源和环境领域。
TR35中国区入选者和全球入选者年龄结构对比。
机构分布方面,在过去6年当中,TR35中国入选者共有152位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31位入选者在企业任职或自己创业。值得一提的是,27位中国青年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任职的同时参与了创业或在企业担任重要角色。对比来看,TR35全球的入选者来自企业的比例更高,占有47%,共有98位,而同时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当中任职的,仅有1人。
入选者的年龄方面,中国区入选者的平均年龄是32.5岁,其中有24位入选者在入选时是30岁以下,最年轻的入选者是24岁。而全球的入选者年龄结构呈现出更年轻化的趋势,平均年龄是31.2岁,30岁以下的入选者共有42位,其中最小的入选者入选时年仅20岁。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