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扬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6/14 12:19:01
选择字号:
何华武:奔向“风驰电掣”的高铁梦

 

何华武 中国工程院供图

收到《中国科学报》的采访函后,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华武亲手写下近万字的中国高铁建设回忆文章。朴素的文字背后,是一位铁路“战士”追梦中国高铁的深情与努力。

何华武是中国高铁技术的主创人和主要实施推广人之一,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首条运营时速350公里的京津高速(城际)铁路工程、世界先进水平的京沪高速铁路工程等都由他担纲技术领衔。何华武建立了中国高铁技术标准体系,使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推动了中国高铁技术及装备“走出去”,牵头竞标中国高铁全系统走出国门的“第一单”——雅万高速铁路。

从时速160公里到250公里的技术跨越,到时速350公里的稳定运行,再到今天正在研发的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和谐号”,到完全独立自主的“复兴号”,何华武与中国高铁团队不断刷新着陆路交通的速度极限和技术极限。

“首跑”就是世界第一

我国第一条运营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京津高速(城际)铁路(以下简称京津高铁)开通运营将满16年。在去年15岁“生日”时,它已累计运送旅客3.4亿人次。

而20年前,直到2004年国务院批准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我国高铁发展才有了明确的规划图。设计建设的第一条高速铁路是京津高铁,目标时速是350公里。当时,世界上运营最快的高速铁路时速是由欧洲人创造的320公里,而国内铁路持续运行的最高时速仅为160公里。也就是说,从设计到建设和运营,中国高铁还是一片空白。

也是这一年,何华武正式出任原铁道部总工程师、技术委员会主任,开始主持京津高铁的成套技术工作。何华武表示,这一阶段,中国高铁主要是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运维经验,同时自主创新,实现全产业链国产化。

今天,人们常常惊叹于运行的高铁上,满杯的水竟能一滴不洒、一枚立着的硬币长时间不倒。这正源于从京津高铁开始,我国自主创新的无砟轨道技术。

当年,“有砟”还是“无砟”是一个有争议的关键技术难题。有砟轨道是常见的铺在散粒碎石上的轨道,这是车速加快后乘客感觉很“晃”的原因之一。而无砟轨道相当于铺在水泥地上的铁路,即使在今天,这也是世界最先进的轨道技术之一。

京津沿线以软土、松软土地基为主,这类土含水量高、压缩性大、强度低。此外,沿线地下水开采使得区域地面沉降。采用无砟轨道技术有明显的优势,只是当时中国没有掌握成熟的全套技术,但何华武坚定认为,我们能实现。

他的底气来自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的实践,以及300公里时速无砟轨道试验段积累的技术及建设经验。通过深入研究、多次试验,线路采用桥梁替代传统路基的技术方案,综合实施强夯地基、可调轨道、控制地下水开采等有效措施,最终实现了无砟轨道贯通,保障了高铁高平顺、高稳定性运行。

经过三轮运行试验,京津高铁创造了时速394.3公里的试验纪录。这是世界运营铁路的最高速度。2008年,“和谐号”动车组列车从北京南站出发,驶向中国高铁的新时代。

何华武多次乘坐京津高铁,他自豪地说:“京津高铁为建设世界一流高速铁路提供了技术积累和宝贵经验,还为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建设和运营培养出一批先行者,其示范意义推动了中国陆路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革。”

建设中国高铁 形成中国标准

从设计、建设到运营,京津高铁只用了短短5年便赶上国外高铁近30年的发展历程,这无疑给了中国高铁强大的信心和底气。而此时的何华武,已投身京沪高铁成套技术和装备的研究中。

1990年酝酿,2008年全面开工,2010年运营,2023年累计运送旅客16.1亿人次。何华武说,京沪高铁是中国高铁的“圆梦之旅”。

京沪高铁连接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区,跨越既有铁路、各级公路和通航河流210多处,其复杂性在国际上没有先例,许多难题没有现成答案。

在何华武看来,京沪高铁的成功意义重大。“通过所有参研、参建和参运者的努力,我们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构筑起属于自己的完整、成套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和技术标准,在人类轨道交通发展史上烙下清晰而深刻的中国印记。”

只有完全自主,才能拥有更多话语权。何华武回忆,“和谐号”动车组研制创新过程中,面临着国外核心技术垄断、关键产品供应链受控、国际市场受制约等问题,迫切需要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高速列车“复兴号”。

自2012年以来,国家部署相关项目,成立产学研用国家级联合创新团队,奋力攻关、独立自主研发“复兴号”。

何华武介绍,“复兴号”高速列车创建全链条设计制造体系、突破高性能动力控制技术、创新环境友好绿色节能技术、提升广域条件下系统安全技术、构建全生命周期集群保障体系,形成了性能优越、经济适用的高速列车“中国制造”体系。2018年,在京津高铁运行十周年之际,全部动车组更新为“复兴号”。

如今,“复兴号”3个字的背后,是国际领先的高速列车“中国技术”“中国标准”,是长大高铁干线持续运营时速350公里世界第一的“中国速度”,也是中国从追赶到领跑迈出的关键一步。

走向海外 步履不停

中国高铁已成为中国一张亮丽的名片。何华武很早就意识到,中国高铁应该“走出去”。他主持竞标了中国高铁走出去的“第一单”——雅万高铁,这是印尼和东南亚的第一条高速铁路。

2015年3月,原中国铁路总公司派何华武组建团队,到印尼雅加达和万隆实地调研、踏勘线路和场站,并编制《雅万高速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团队刚抵达雅加达,便被告知雅万高铁是国际邀请投标项目,中方和日方投标竞争,印尼方组织国际评标择优选择。

何华武和团队事先并不知情,突如其来的“通知”让他们压力剧增。他当即找到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寻求支持,他们日夜奋战,收集雅加达、万隆及沿线的自然特征、发展规划等资料,深度调研现场、勘察可行的线路和场站,最终编制了突出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等的优势的投标文件。

8月中旬,雅万高铁中国方案报告提交。9月中旬,中方成功竞标。

“这是我们铁路人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何华武欣慰地说,中国高铁标准正逐渐纳入“国际铁路联盟”标准。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中国高铁不断获得订单,加速“出海”。

何华武对速度和技术的追求永不止步。在他看来,高速磁浮是陆路交通实现更高速度的战略选项,作为轮轨高速铁路的补充,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时代已经到来,应尽快开展工程试验,为我国领跑高速磁浮交通奠定扎实的技术基础。

前不久,何华武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的贺信宣读,深感振奋、备受鼓舞。他说:“这鼓励我们广大铁路工程科技工作者继续勇攀高峰,围绕国家急需,不断取得铁路工程科技创新的新成就。”

如今,何华武还会不时地想起十二三岁与火车“初见”的时光。那是冬天,从四川资阳到成都,冒着冲天烟柱的蒸汽机车拉着绿皮车厢缓缓启动,他在火车上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一切,狭小的窗户、憋闷的车厢,以及走廊上、座位旁甚至厕所里挤满的人……120公里的路程“晃荡”了3个多小时才到,他脑海里冒出了“中国何时能有又快又舒适的火车”的想法。

何华武把想法化作动力,后来考上西南交通大学、入职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一路做过内部专业设计、外部项目管理、总体设计,从轨道、场站、电气化改建等局部工作,到枢纽、线路、系统工程等整体工作,他一项项熟悉,最终成为高铁技术的主创人。

那个少年一路坚定前行,当初在心中播种下的“风驰电掣的火车梦”,已经实现。

《中国科学报》 (2024-06-14 第1版 要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