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6/11 20:22:03
选择字号:
二十年,磨出器官捐献和移植两把“上方宝剑”

 

6月11日是中国器官捐献日。

第八届中国移植运动会也选择在这一天在武汉开幕,这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教授、同济医院器官获取组织首席顾问陈忠华看来具有特殊意义。他用“二十年磨两剑”来形容。

  ?

开幕式现场(张思玮/摄)


20年前,他从英国回国后,不仅将国外先进的器官捐献和器官移植的理念和技术带到国内,还倡导并在武汉发起了中国首届移植受者运动会。

20年后,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领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5月1日国务院出台的《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正式生效,这意味着公民志愿无偿器官捐献受到法规的肯定保护。同时,器官移植运动会也迎来了第八届“20岁生日”,并重回“出生地”武汉。

回归社会,享受生活

“希望移植受者运动会成为移植受者、医务工作者和全社会共同交流的平台。在这里移植受者可以结交新朋友,分享成为幸存者的快乐事,传播捐献器官家庭的爱心故事。”作为国内移植运动会的发起人陈忠华表示,展示移植技术、鼓励移植受者回归社会与家庭、呼吁公众参与捐献是举办移植运动会的三大宗旨。

器官移植是 20世纪医学发展的巨大成就之一,它挽救了许多终末疾病患者的生命。然而,器官供体短缺的问题使许多等不到合适器官的患者遗憾离世。

在美国,每天都有17人在等待器官移植时死去,而肾脏是最短缺的。根据器官获取和移植网络,2023年大约有2.7万个肾脏被移植,但有近8.9万人在等待这些器官。

1978年,世界移植受者运动会首次在英国举行。运动会隶属于奥林匹克运动会大家庭,其目的在于以生动的方式向全社会展示器官移植的医学成就;唤起公众的器官捐献意识,提倡亲属器官捐献;树立器官移植受者康复和回归社会的信心。

此后,许多国家都举办了本国的“移植受者运动会”。

科学研究已经证实,移植患者术后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唯一不同的是他们需要终生服用免疫抑制剂,使机体和移植器官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在这个基础上,加强体能锻炼,对患者的长期存活有很大帮助。

“但是,移植受者运动要有一个限度,不能过度劳累。他们可以进行像跑步、爬山等全身性运动,尽量不做像打橄榄球、踢足球等激烈的对抗性运动。”陈忠华以肾移植为例,移植肾部位比较表浅,不像人自身的肾生长在两个脊柱旁边,比较隐蔽不容易碰到。而移植肾的部位一般是在阑尾的附近,没有任何防护,如果受到强大的外力,有可能造成移植肾的损伤。

呼唤爱心,拥抱健康

陈忠华说,中华民族具有 5000年文明史,回馈社会和互相帮助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希望移植受者运动会能激起更多的社会关注,唤起大众的器官捐献意识。在这里首先要感谢创造了生命奇迹的医务工作者,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就没有生命之花的再次绽放。更要感谢那些器官捐献者,他们是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人。尽管这部分人群相对于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还为数甚少,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愿运动会成为一阵强劲的东风,吹燃中华民族的一片爱心。

回望过去20年,器官移植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卓有成效。这不仅是一批临床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更离不开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比如,2007年国务院颁布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随后于2023年对上述《条例》进行修订形成《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

陈忠华表示,增加的“捐献”二字,一字千金,体现了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历史性进步,有助于器官捐献这一阳光的事业在“阳光”下运行,有助于器官获取与分配体系建设更加法治化、专业化、科学化,器官捐献与移植事业更加公平、公正、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得到进一步维护。

“对一项医疗技术和专业领域进行两次条例级别的规范和升级管理,这在医学领域是绝无仅有的。未来,相信在《条例》的指引和规范下,我国器官移植的规范化程度将会大大提升。”陈忠华说,目前,我国的捐献率仍然比较低,其主要原因是公众对器官捐献及其意义的知晓率低,以及对器官捐献和移植体系的信任度低。

而要改变这种局面,加大器官捐献的科普宣传力度非常重要,让公众了解器官捐献的内容、流程与意义。其中,移植运动会就是很好的途径。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历届移植运动会举行后的第二年,该国的器官捐献率会出现显著增长。

采访中,陈忠华还提到了未来关心的两件事情:第一,推动我国脑死亡立法或相应配套的法规制定;第二,加大对异种器官移植的研究力度。

目前,我国以《脑死亡判定标准(成人)》和《脑死亡判定技术规范》为代表的文件只是一个医学标准和医疗行为规范,这会导致相关医疗行为在遇到民事和刑事纠纷时仍然缺乏具有较高法律效应级别文件的保障。

异种器官移植近年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是在陈忠华看来,这只是“通过有限的基因编辑技术”解决了“一百公里长跑中的第一公里之内的事情”,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健康人有很多梦想,而患者只有一个梦想——健康。”每次移植运动会,陈忠华都会讲到这句话,他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捐献爱心事业,燃起更多在等待器官患者的希望。

这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说,“做正确的事,时机总是正确的”。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