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5/11 11:01:31
选择字号:
新研究揭示潜在影响EBV感染的重要因素

 

近日,我国科学家突破性研究揭示了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 1(IFITM1)通过关键氨基酸位点竞争性抑制EB病毒(EBV)表面糖蛋白与上皮细胞感染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A2(EphA2)的结合,形成“钳形”竞争互作结构限制病毒的进入。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

EBV是首个被报道与人类肿瘤相关的疱疹病毒,感染全球90%以上的人口。我国学者前期发现EphA2受体是EBV侵入人体上皮细胞的关键受体,但美国学者指出EphA2高表达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会促进EBV感染,引发了科学家对是否存在其他潜在影响EBV感染的重要因素的关注。

该研究由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研究员李欣、郑清友和杨英桂团队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龚新奇团队合作完成。他们首先观察到上皮细胞中IFITM1与EphA2表达呈负相关性,低IFITM1表达会增加上皮细胞对EBV的易感性,而高IFITM1表达能促进细胞对病毒入侵的抵抗。体内外实验证实外源可溶性IFITM1(sIFITM1)能有效阻止EBV侵入上皮细胞。

进一步研究发现,IFITM1能竞争性阻断EphA2与EBV糖蛋白gH/gL和gB的结合,在EphA2和糖蛋白之间形成一种“钳形”竞争性互动结构,从而抑制病毒的感染过程。YTHDF3-DDX5-IFITM1能调控IFITM1 mRNA稳定性及表达水平,进而影响上皮细胞对EBV感染的易感性。

该研究揭示了IFITM1在抑制EphA2介导的EBV侵入上皮细胞中的新作用和潜在竞争性机制,为基于IFITM1的病毒和疾病早筛、早防、早治提供了全新思路。目前,研究团队已获得相关专利授权,正致力于研发新一代早筛和早防技术,以期有效对抗EBV和其它相关病毒引发的疾病。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64-024-01659-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