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不久,新的一批大学生又将进入高校校园,其中师范生群体备受关注。
作为我国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最主要供给,师范生的职业发展水平对于建设教育强国和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至关重要。对此,笔者所在的课题组通过对全国2016—2021年间的六届师范毕业生(共1537人)开展调查研究,结合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从多维度分析了其职后发展现状,从中不难发现,师范生教育依然存在一些需要重视的问题。
问题:“加强技能培养”呼声最高
对于师范生来说,最重要的一项技能便是学会“教学”。但在这方面,目前的师范生课程体系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师范生在教师素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比较薄弱。
调查显示,师范毕业生对母校的整体教学培养满意度较高,尤以“学科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评价最高。但其对母校“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拓展课程”这两类课程的评价比较低。
与之相对应,在母校课程的改进建议中,呼声最高的是“加强教师教育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其次是“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加强就业求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此可见,目前的师范生课程体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师范生在教师素质、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比较薄弱。
本次调查中,超过六成(62.72%)毕业生表示愿意担任班主任工作,该比例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同时,班主任工作和家校合作方面的能力欠缺,“我与家长建立了很好的教育合作伙伴关系”的评分较低。
总体来看,被访师范生在校期间接受的班级管理实践教学有更多提升空间。师范毕业生提出,大学期间接受的班主任能力课程或训练不足,初入工作岗位显得力不从心,急需强化在读师范生的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提高班级管理能力。
除教学和育人能力外,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也是新时代卓越教师的突出能力。调查显示,有超过20%的被调查者在入职后参与过国际交流学习。
相对于普通师范生而言,公费师范生在“国际视野”方面得分较低,“我能把握本学科的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并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开展教学研究”的李克特量表评分为3.95(标准差为0.865),“我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能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学科教育交流” 的李克特量表评分为3.94(标准差为0.870)。整体来看,师范毕业生国际化交流意识有待增强、能力有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调查中,有12.75%的受访者取得了教育硕士学位,过半数受访者正在攻读教育硕士,超两成受访者有攻读教育硕士的计划。
总体而言,公费师范毕业生群体有更普遍的学历提升需求、意愿和行动。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高学历趋势使他们的本科学历愈加受限;地方政策执行差异导致某些教育部门对在职教育硕士的认可度不高。而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存在学习精力和教学精力之间较难平衡的情况,加之与结婚生子等问题相交织,导致有效平衡各方关系变得难上加难。
此外,40%的师范生还反馈了一些问题,如在职教育硕士课程未能与本科课程有效衔接、与实际工作或有脱节,存在暑假学习来去匆匆、线上学习刷课达标就可过关等现实。
就职前培养而言,近80%的师范毕业生提出,希望在读期间能同步强化专业指导和教学实践,双向增加中学名师进大学课堂和大学生深入一线名师课堂的机会。就职后培养而言,师范毕业生普遍希望能长期结对母校教授导师,后者能远程支持并指导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他们能同时获得高校资源远程辐射,如能够继续使用校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权限等。
建议:多平台助力全过程培养
针对以上调查情况,相关高校和部门首先应优化升级本科师范教育的卓越教师培养方案。这需要从顶层设计和校制建设层面不断规范、优化和升级师范生制度的建设、管理和评价,围绕“以研究为导向的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课外指导、拔尖培养、竞争机制等环节逐步建立健全精准、专业、校本的卓越教师培养方案。
制定培养方案时,要注重将学术性与师范性、专业性与职业性有机结合起来,注重结合公费师范生的生源特点、地域特性和文化特征,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检视制度预期和培养成效之间的缝隙,做好政策更新、培养优化和育人活动之间的有效衔接,以期更好地服务卓越教师的培养要求。
在这方面,还要探索构建本硕一体衔接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特别是急需探索公费师范生本硕一体衔接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其间可能遇到政策保障、招录机制、课程体系、日常管理、履约监管等问题,需要从国家政策层面进行顶层研判、制度衔接和立体追踪。
其次,应深化全过程培养体系,盘活多重师范生教育资源。
在这方面,一是要构造一、二课堂协同融合的师范生养成教育。高校可通过第一课堂的教学设计、第二课堂的实践体验等,从班级工作的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家校合作的深入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课程研发和活动群设计,给予师范生更多的实训机会和成长平台。同时,高校还应以师范生综合能力达成为目标,持续强化一、二课堂的联动和互补,通过搭建系统、深度、专业的养成教育体系实现公费师范生综合育人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是要打造分级、分类、多维、多向的师范生生涯教育,即结合师范生生涯发展的阶段需求开展生涯发展教育。通过梳理大学四年的生涯发展时间线,提早规划大学各阶段、各节点的任务,覆盖师范生生涯起步、成长、锻炼、实践的全过程;结合师范生生涯发展的特性需求,打造多维度、立体化、深层次的师范生生涯发展教育。积极有效推进地方政府、高校与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横向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师范生招生、培养、就业、跟踪“四位一体”的纵向联动机制。
最后,应优化多重资源平台建设,助力师范生长远发展。
在这方面,一是要深化落实大中一体的职前职后联动共建。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需加速推进将公费师范生履约任教后的在职培训纳入“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加强公费师范生新入职培训、岗位胜任能力培训,持续支持公费师范生专业发展和终身成长。
同时,师范院校要优化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的一体化建设,以增设教育见习基地、把关教育见习全过程等方式,建立大学专业教育与中小学学科教育的深度联结,增加在读师范生到中学课堂实地训练、授课反思的机会;发挥部属师范院校教师职后教育的公共责任和使命担当,系统打造“卓越教师职后发展计划”。
二是要持续夯实互学、互鉴的校友互动平台建设。在求职前,师范类高校应充分结合公费师范生生源地择业的特殊性,通过深化校友网络建设、拓宽校友信息渠道,以校友为纽带为广大应届毕业生提供与求职相关的生源地学校推荐信息、就业单位内评、应聘技巧等,建立起师范毕业生和应届毕业生之间的互通桥梁、精准推送各地区基础教育岗位的招聘条件及需求状况等信息。
在入职后,更应以师范类高校为枢纽,搭建贴合教师实际的信息资源学习平台和专业培训平台,通过导师结对、科研指导、项目研培、资源共享等途径辐射高校教育资源,为师范生职后发展提供长程支持;通过“新手-专家-教育家”的青中年教师互助平台,强化各地区大中小学校校友网络建设,积极发挥青年教师的“传帮带”效应,以最大限度盘活优质校友资源,促进朋辈共促、资源共享和师范毕业生终身学习理念的践行。
(作者分别为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杜威教育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