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低浓度阿托品、离焦镜、角膜塑形镜……孩子近视防控怎么选? |
|
平常明明很注意,为什么孩子还是近视了?确定近视后就可以用低浓度阿托品吗?近视控制型框架眼镜哪种比较好?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与控制效果如何?
5月19日,在全国爱眼日到来之际,由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联合主办的Vision China 2023“第九届中国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名师讲堂”在北京举行。这是目前国内参会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眼科和视光学术会议之一。
据国家卫健委调查显示,2022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小学生为36%,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每两个孩子中就有1个是近视,每10个近视孩子中就有1个是高度近视。今年,教育部印发《2023年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计划》,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
瞿佳
“近视防控是国家的未来。我们要把科学有效的近视防控知识传播给全社会,以此形成全社会浓厚的科普氛围。”国家眼视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团长瞿佳教授表示。
?
张丰菊
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教授张丰菊强调:“孩子的生长发育,是一个从远视过渡到正视再到近视的过程。所以预防近视的关键点在于,家长要了解不同的年龄段,孩子的远视储备不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上学后孩子远视储备消耗的速度可能会加快。这就要求家长从孩子3岁起,就要去医院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定期检查视力。”
?
温龙波
“很多家长觉得平时很注意孩子的用眼习惯,为什么还近视?实际上,很多家长并没有真正做好用眼行为监测。”爱尔眼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博士宣讲团成员温龙波博士介绍,多年来,为帮助家长解决这一难题,爱尔眼科自主研发的“云夹”能全天对孩子用眼距离、时长、环境光照等多维度监测,不仅能对近视发展期的孩子做到行为监测,还能针对未发生近视的孩子做好预防。
?
吕帆
近年来,低浓度阿托品一度成为家长群中“近视神药”,并一度引发“代购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组长吕帆教授解释,低浓度的阿托品是目前防控近视唯一被证明有效的药物,但跟其他药物一样,它也有局限。“使用低浓度阿托品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定期随访,对于低龄孩子而言,专家共识明确4岁以上才可以使用,并应该更加注重其安全性。”
?
倪海龙
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视光部主任倪海龙表示,低浓度阿托品不是神药,近视防控要打组合拳。如果单一使用光学手段控制效果仍不理想,在医生经过全面的检查和评估后,认为孩子有必要并且适合使用,可考虑联合使用低浓度阿托品。
?
张晓晓
随着技术快速发展,近视控制型框架眼镜也相继问世。“离焦镜是近年来很火的一个产品,它有控制近视的作用。”爱尔眼科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博士宣讲团成员张晓晓博士表示,并非所有离焦镜都有很好的控制效果。目前临床上只有微透镜设计的近视防控镜片控制效果较好。它的矫正度数范围较大,一般散光不超过400度,近视联合散光不超过1000度,均可使用。“但任何近视控制型产品应该在专业机构进行验配,并定期随访做好近视管理工作,以获得良好的近视控制效果。”
除了近视控制型框架眼镜,还有一种家长心中的“明星产品”——角膜塑形镜。针对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山西爱尔眼科医院副院长贾丁副教授说,如果孩子每年眼轴增长高于75度,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在排除禁忌症情况下,角塑是比较好的选择。 强调,但验配一定要在专业眼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并且要做好充分地验配前评估,验配后注意护理与定期复查。
?
贾丁
?
杨晓
而对于角膜塑形镜的控制效果,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博士生导师杨晓教授说道:“过去20年里,临床医生发现角膜塑形镜可以控制眼轴增长,大概能达到40%到60%的控制效果。而随着近5年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将角膜塑形镜优化设计后,其有效性能提高至80%。”
?
杨智宽
近视防控手段五花八门,家长如何鉴别?“其实不管是阿托品、近视控制型框架眼镜、还是角膜塑形镜,都是要根据精细的眼科检查和眼科医生的专业诊断后才能使用的,家长们在追求近视度数控制效果的同时,要记住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成员、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智宽教授强调,“近视不仅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类疾病的总称,因为近视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比如环境、遗传、疾病等等。这些因素在每个孩子身上的占比不同,用什么手段防控近视也因人而异。”
据悉,基于《近视管理白皮书》专家理论共识,并结合独创的5P近视防控模式,爱尔眼科全面推出5P近视管理体系,从“Prevention预防为先”“Prediction科学预测”“Process流程标准化及个性化”“Platform平台支撑”“Parents家长守护”五大维度,为儿童青少年构建从近视筛查、预防、预测、再到近视个性化矫正方案和近视矫治效果追踪,一体化、全方位的综合服务体系。(本文图片由大会组织方提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