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行政岗导师、跨专业读研,博士生逆袭连发6篇一作论文 |
|
从二本院校(淮阴师范学院)到双非硕博(扬州大学),再到取得日本九州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这位姑娘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6篇SCI“一区”论文。在校期间,杨慧申请并成功获批2项实用新型专利。
杨慧对《中国科学报》表示,“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很快乐。”
杨慧 受访者供图
从科研小白到手握6篇一作SCI,杨慧经历了一年的迷茫期。
杨慧是扬州大学化工学院2017级硕士生,2019级硕转博。她本科期间是应用化学专业,考研调剂到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材料工程专业。相比于本科期间着重学习理论知识,材料工程专业更注重实验操作能力,跨专业读研让杨慧十分不适应。
同门在本科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杨慧需要马不停蹄地赶上来,很多“完全没听过”的专业名词更是让杨慧“云里雾里”,除了理论知识这一拦路虎,刚进入实验室的杨慧对各种仪器更是小心翼翼。
杨慧现在笑着将之前的囧事说出来,“别人已经走很远了,我还要狂补别人啃过的骨头。”
“每天就是在阅读文献,重复别人的实验,”杨慧认为这些重复性工作为自己发表第一篇SCI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聚合氮化碳(PCN)光催化材料由于成本低、合成方法简单、化学性质稳定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然而,PCN也仍面临着光生电子-空穴对复合速度快和活性点有限等问题。杨慧的研究为驱动光催化剂中的光生电子和空穴全利用参与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途径。
杨慧说,“第一篇SCI发表比较顺利,9月份投稿,10月底接收。”也正是这篇论文,使得杨慧在研二顺利转博,“其实发表一篇论文说明不了什么,并不能说研究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还需要一步一步在试错中提升。”
杨慧 受访者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扬州大学研究生培养实施的是导师组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选择导师。
徐斌副教授是大导师张明课题组的成员,也是设备处行政岗老师。自杨慧这一届伊始,开始对外招生。杨慧由于和大导师科研方向不一致,平时多是徐斌进行实验指导。“我是导师的开门弟子,虽然他之前没有带学生的经验,但是他对我影响很大。”杨慧说。
刚看到徐斌的时候,杨慧便被他的气场震慑住,认为这是一个严格的老师,事实也是如此。
徐斌从扬州大学硕士毕业之后留校,后来读了在职博士,和杨慧经历相似,也具有跨专业的经历。当他得知杨慧是跨专业硕士之后,对杨慧进行了开导,“徐老师说,跨专业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知识都是融会贯通的,不要发怵。”
杨慧自认为不是一个拖延的人,而徐斌让她处理事务的效率更进一步。“他一周给我发5篇文献,5天之后徐老师就会喊我和他讨论,原本我可能觉得两天看一篇进度不错,徐老师可能觉得一天看一篇的速度才合适,我阅读文献的效率提升了不少。”
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执拗劲,也使得杨慧给课题组的同门留下深刻印象,“我就是特别‘刚’,”杨慧表示,在和徐斌讨论问题的时候,她丝毫不会因为对方是老师而有所“顾虑”,当她觉得自己持有的观点是正确的话,一定会用各种论证手段尝试将老师说服,“徐老师和我就像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非常谦虚,经常会说在我身上学到很多。”
杨慧 受访者供图
说起与化学的结缘,还要追溯到高中,高考的时候杨慧填报的所有志愿都与化学有关。不出意料,杨慧本科时期如愿读了应用化学专业。
“当时就觉得五颜六色的化学溶液非常神奇,特别漂亮。可能民间流传化学是天坑专业,家长也觉得女孩子经常和具有毒性的试剂打交道对身体不好,可我还是来了,我就是很感兴趣。”杨慧说。
硕士阶段杨慧读的是材料工程专业,硕转博之后攻读化学博士学位。她总觉得窝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或者阅读文献缺了点什么,在第一次参加国际交流会议之后,她发现在会议上与“学术大牛”的交流能够激发很多新的idea。
扬州大学与日本九州工业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的合作关系,一直想出去看看的杨慧非常心动。读博第二年,杨慧终于拿着2020年江苏政府留学奖学金前往日本求学。“其实研一的时候我就认识了日本的导师横野照尚先生,现在如愿以偿来到了日本学习。尴尬的是,因为我日语水平不行,平时和导师交流都用英语,很多专业名词的表达还需要学习。”
目前杨慧正在准备扬州大学博士毕业论文,预期可以拿到中外双博士学位,她希望之后能继续从事和研究相关的工作。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