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卢小康 来源: 中科院古脊椎所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2023/3/16 15:29:42
选择字号:
山西沁县发现列角犀化石

 

新近纪时期欧亚大陆哺乳动物交流频繁,出现了大量的共有属种,这其中尤以犀类的地史分布范围最为突出。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解剖记录》(The Anatomical Record)上发表文章,记述了山西省沁县新发现的犀牛化石。

林氏列角犀复原图(陈瑜 绘)

现代犀牛以其庞大的身躯、暴躁的脾性和独特的皮质犀角为特点,无论是在动物园或是野外,都是研究者关注的对象。额鼻角犀属苏门答腊种Dicerorhinus sumatrensis,简称苏门答腊犀,在鼻端和额顶各发育有1个角,已知仅分布在东南亚地区。100多年前,古生物学家曾尝试寻找现生苏门答腊犀的祖先。瑞典古生物学家林斯顿(T. Ringstr?m)最初记述产自河南洛阳盆地和山西保德盆地的化石时,将其中的犀牛材料归入额鼻角犀属东方种Dicerorhinus orientalis,认为其从欧洲起源,途径东亚,演化为如今东南亚的苏门答腊犀。但是,这些材料在属种的分类位置上备受质疑,目前有两个观点。一个观点是根据这些归入东方种的材料建立林氏种,并认为该种与现生苏门答腊犀形态差别很大,与后者并不是同一属的类型,将其归入列角犀属(Dihoplus),即林氏列角犀D. ringstroemi。另一个观点认为,这些材料与产自欧洲的上新犀属大鼻种(Pliorhinus megarhinus)的形态相同,是后者晚出的同物异名。

  ?

山西沁县林氏列角犀头骨化石

该文报道的林氏列角犀头骨化石产自山西沁县,化石地点位于榆社-武乡-沁县盆地的南部,或者称为榆社盆地的一个次级盆地。通过与榆社盆地地层的对比,沁县含列角犀的层位属于新近纪晚期。新材料提供的证据表明,林氏列角犀与产自欧洲中部的大鼻上新犀不同。首先,当然是鼻骨没有那么宽大,鼻角也就没有那么大。其次,其前颌骨发育有弱小的门齿,上颊齿的颊侧壁发育有弱的后尖肋,而后者更加进步。研究者们认为,林氏种是一个独立的有效种,归入列角犀属是合理的。列角犀属与上新犀属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与苏门答腊犀的关系比较远。苏门答腊犀的祖先在新近纪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并没有离开森林,也并没有太多的形态方面的适应性变化,是现生犀牛中最为古老的一个。该研究进一步证实,产自东亚的林氏列角犀不是苏门答腊犀的祖先,后者的起源历史仍然是未解之谜。

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等项目资助。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