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帅莎 邢翀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3/11 13:04:09
选择字号:
两会观察|筑牢科技基石,基础研究“活水”何来?

 

中新社北京3月11日电 题:筑牢科技基石,基础研究“活水”何来?

中新社记者 马帅莎 邢翀

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一倍,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连续四年超过6%……“基础研究”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的关键词之一。而经费投入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如何进一步提升基础研究效能与创新活力,为其注入更多“源头活水”成为热议话题。

聚焦核心科学问题

基础研究是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破题和解题的前提是提好问题、提准问题,因此能否真正做到聚焦核心科学问题,关乎基础研究方向以及整体效能。

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认为,目前一些所谓“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基础研究,实际上并未足够聚焦核心科学问题,而是在别人的框架下做跟踪型、验证型研究,一些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也没有真正围绕需求,因此无法解决实践问题。

金力举例称,当前中国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面临的“卡脖子”问题,根本上是起引领支撑作用的基础研究不足、核心科学问题没有解决。

如何提好问题、提准问题,则需要把稳基础研究的“方向盘”,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核心科学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师范大学校长方复全就此指出,基础研究的问题来源可以是在学科发展中产生的,也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在应用研究和学科交叉中凝练得出,总之“有价值的好问题一定是高度原创且有影响力的”。

提供更多弹性空间

不同于应用工程类项目,基础研究讲求“十年磨一剑”“坐稳冷板凳”,短时间不一定迅速见效,也较难作出明确的时间进度安排,还常存在路径不清楚、方法不确定、失败率比较高等问题,因此更需给基础研究提供弹性空间。

目前国内一些基础类研究项目仍存在执行年限要求,甚至还需提供年度研究计划和研究进展。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郭坤宇认为,在基础研究管理上要考虑其特殊性,更切合实际的做法是设置起始时间、不设结题时间,规定基本研究周期。

“比如说,在完成基本研究周期后,可以由项目主持人根据研究进展和经费结余情况来确定结题时间,但建议项目在研时间一般不超过基本研究周期的2倍。”郭坤宇表示。

同时,也要体现分类评价原则,有共性但有所区别。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焰新认为,应对不同类型的基础研究开展“差异化”评估,对于基础研究青年人才的评价,尽量以新知识发现和方法学创新为导向,而不是以项目快速结题、出成果为导向,应鼓励青年人才潜心学术研究。

提升人才培养连贯性

学界普遍认为,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非常难得。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部长通道”上直言,怎么解一道数学难题,一个现象怎么发现,怎么总结其中规律,每一项科研过后怎么把方法总结出来等都是科研最难的地方。

破解这一难题更需要提升人才培养的连贯性。高校是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仅依靠高校的力量还不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新民认为,要解决青年学生好奇心不足、创新点不足的问题,需要回溯人才培养的中小学乃至幼儿园阶段,“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是一条线,要统筹考虑”。

目前,中国正在这一领域发力,以搭建中学和大学科学教育的桥梁。比如,正在实施的中学生“英才计划”,着力培养中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兴趣,让学生对基础学科有初步了解,发掘有天赋的学生,为基础研究后备人才选拔“好苗子”。

“未来如何为‘英才计划’的优秀中学生提供更多机会,让其进一步深造值得探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说,人才培养不应有固定模式,要因材施教,同时也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具有发展潜力的好苗子,为未来基础研究培养人才根基。(完)

 
相关专题:2023两会科教视线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